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王益区保障性住房建设换档提速

王益区保障性住房建设换档提速

作者: 出版日期:2011.09.06 点击数:0

【报纸名称】:铜川日报

【出版日期】2011.09.06

【版次】第2版(本地新闻)

【入库时间】20111130

【全文】

本报讯 记者姜兴民、通讯员杨杰报道:“想想家里5口人住了几十年,只有十几平方米的老房子,马上就要换8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心里甭提有多高兴。”家住王益区青年路史家河的刘黄军,一边在自家门前菜地里浇水一边高兴地告诉记者。

刘黄军家住史家河老矿部旁边,多年前下岗,由于自己身体不好,不能外出务工,只能依靠政府发放的低保维持生活,所以近几年来一直没能买得起一套像样的房子,孩子慢慢长大了,也到了该结婚的年龄,可是就因为房子问题,孩子谈了个对象给吹了,后来再介绍的也因为这个问题始终没有谈成。年初刘黄军听说王益区保障性住房正在申报,一向不愿求人、倔强的他实在不忍心看着老婆、孩子天天皱着的眉头,就带着户口本和低保证,来到王益区住建局提出保障性住房申请。住建局的工作人员热情的接待了刘黄军,在得知了他的情况后,派人深入街道办、社区、家里核实情况,把他家列入今年保障性住房可入住的范畴内,至此,刘黄军一家高兴的逢人便说,他家就要住新房了。

上世纪,作为铜川市和铜川矿务局首脑机关驻地,“先矿后市”的发展模式,给王益这块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均可居住条件差等一系列问题在近年凸现出来,曾经辉煌一时的桃园、王家河、史家河等几座位于市区的煤矿,也因煤源衰竭而关闭,3.6万煤矿职工下岗,7万家属陷入困境,辖区内与煤炭相关联的辅助产业也一蹶不振……启动于2003年的棚户区、沉陷区、滑塌区居民整体搬迁工程,使数以万计的低收入家庭和昔日的老矿工圆了多年的住房梦。已退休老工人潘克强感叹,“我们这代人一辈子经历了两件大事。一次是土改,我们分了土地,当家做了主人;一次是棚改,我们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

近年来,王益区把“住有所居”作为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通过成立专门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联席会,协调多部门对辖区闲置土地调查摸底,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与房产开发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等多项措施,实施模块化推进,全力保障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顺利进行。今年以来,王益区通过发放租赁补贴,就使全区4223户、12679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8平方米以下的城镇最低收入家庭领到2920326元住房补贴。与此同时,全区共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0万平方米,年底可竣工15万平方米。其中新建廉租住房1.5万平方米,新建公共租赁房5.7万平方米,新建经济适用房3万平方米,新建限价商品房2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15万平方米。截至6月底,新建、续建、廉租、公租、经济适用、棚户区、限价商品房,建筑总规模92.94万平方米的全区保障性住房建设已完成投资2.3亿元。同时,王益区也在全市五、六月份考核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排名第二。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