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王益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王益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作者:赵军平 出版日期:2006.02.22 点击数:0

【作者】 赵军平

【报纸名称】:铜川日报

【关键词】 主要经济指标 固定资产投资 生产总值 经济社会发展 新跨越 增幅 工业经济发展 文化服务 初步形成 私营企业 

【出版日期】2006.02.22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本报讯2005年,王益区以科学发 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实施“工业强区”、“三产 兴区”两大战略,突出抓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市容整治三 项重点,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新跨越。全年生产总值完 成59110万元,增长14.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 12628万元,增长46.6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750万元, 增长15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6561万元,增长 12.5%;农民人均纯收入2246元,增长13.4%;农林牧渔业总 产值完成5924万元,增长13.47%。6个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位 居全市第一。$$ 构建经济脊梁,工业经济发展迅猛。王益区大力实施“工 业强区”战略,深化企业改革,盘活了市化工厂、市光明木器 厂等闲置资产;下大气力培育建材、铝业、服装三大工业支柱, 年产30万吨的骊山水泥生产线正式投产,完成双零铝箔技改项 目并正式投产,华信4万套西服生产线正式投产,振德塑料编织 项目第二条生产线开工生产,建秦二期30万吨水泥粉磨生产线 项目开工建设;开发新兴产业,华辰煤层气发电项目一期投资 2400万元,已正式并网发电。建材、服装,铝箔已成为拉动王 益区工业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做强特色产业,非公经济一路飘红。该区积极实施“三产兴 区”战略,一手抓优化发展环境,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放宽市场准 入领域;一手抓非公有企业发展,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创新制度、管 理和技术,走生产型、科技型发展路子。2005年,全区新增个体工 商户610户,新发展私营企业70户,其中100万元以上私营企业8 户。大力发展餐饮娱乐业,打造服务业的强势企业和品牌,先后引 进海星126分店、海天洗浴中心、地中海冼浴中心、青雨大酒店等 餐饮娱乐企业。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对全区GDP的贡献率已达 40%以上,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70%以上。$$ 破解瓶颈制约,招商引资硕果累累。王益区将招商引资作 为聚集吸引项目的主要途径,先后组织12支招商小分队赴北京、 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叩门招商,综合运用网上招商、对 口招商、亲朋招商、以商招商等形式,精心筛选、包装推介项 目53个。坚持把优化投资环境作为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来抓, 实行“一个窗口对外”和重点项目挂牌保护,设立客商服务和 投诉协调中心,使王益区成为客商投资的聚集地。2005年共签 约各类项目33个,涉及资金5.7亿元,建成和在建项目28个, 到位资金2.58亿元,其中海星126分店、华辰煤气层发电、国 贸大厦等1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9个。这些项目,已成为王益 区经济持续攀升的新支点。$$ 坚持统筹城乡,特色农业活力彰显。该区大力调整产业结 构,积极促进农民增收,走出了一条“特、精、活”的三农发 展新路子:狠抓干杂果基地建设和植树造林,栽植核桃、柿子、 枣等干杂果5480.5亩、水果1455亩,直观山坡造林410亩。实 施优果工程,累计完成苹果树大改形20050亩,套袋5100万枚, “地头田畔干鲜果,房前屋后钱串串”的格局初步形成;大力 发展畜牧业,狠抓技术培训,推广舍饲养殖和标准养殖,全区 牛存栏3100头,饲养羊6100只、猪7200头、鸡15万只;发展无 公害蔬菜,扩大旱地蔬菜种植规模,共生产蔬菜5608吨。$$ 坚持和谐当头,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王益区紧扣“文化建设 年”,培育文化旅游、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工艺陶瓷、文化服务五 大产业,耀州窑耀瓷文化园区已建成仿古、耀华2家耀瓷复制厂, 扶持陶瓷经销部5家;老市区文化服务园区新增棋牌娱乐、字画 装裱、图书报刊等门店75家,开办乒乓球训练中心、艺术培训 学校4家,引进文体娱乐项目40多个,兴建健康娱乐场所32家, 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打造城市名片,实施背 街小巷净化工程,建成了红旗协泰巷、桃园光明巷、七一老苗巷 等5条文明卫生小巷;大搞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累计清理垃圾168 处2267.3方,清洗饰新楼 群79处47749平方米,拆 除违章破旧建筑106处 1476平方米,安装轮廓 灯、射灯、喜庆灯等灯饰 565盏,新增亮点36处。

3 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