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王益区让党的声音传得快落得实

王益区让党的声音传得快落得实

作者: 出版日期:2013.10.23 点击数:0

【报纸名称】:陕西日报

【出版日期】2013.10.23

【版次】第5版:省内新闻

【入库时间】20131120

【全文】

本报讯 (记者 喜顺 通讯员 王晶)在新形势下,如何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去占领广阔的农村天地,更好地发展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为全面建成美丽富饶和谐小康新农村,实现中国梦服好务、护好航?王益区从经济富农到文化育农,折射出的文化凝聚力熠熠生辉,如同和风暖雨,王益区的乡村生活越来越有滋有味、春意盎然。

圪堵村位于王家河街道办东北部,主导产业为果业,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000元。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再加上周边产业项目和进厂务工,农闲时间,全村大部分初高中毕业的中青年农民“洗脚上岸”,空余时间较多。作为圪堵村的包抓部门,怎样帮助和引导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开展积极、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迫在眉睫。

王益区委宣传部领导干部多次深入农村生产一线和群众交流,把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讴歌先进,鞭策落后,破除迷信,弘扬正气。今年9月,区委宣传部组织区美术家协会文艺工作者以“实现中国梦想、凝聚中国力量”为主题,将“廉孝、和谐、文明、劳动、沐浴党恩”的农民画统一刻画在农村文化活动广场的墙面上,成为传播文明的窗口、教育农民的阵地、美化家园的“活教材”。而这,只是该区开展农村文化宣传工作的一个小缩影。

近年来,在农村宣传文化工作中,该区以文化阵地建设为抓手,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39个“农家书屋”和村级文化活动室资源配置,大力推进“农民健身工程”建设。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促进乡风文明为目的,利用农闲时间组织群众开展196次“农村文化大舞台”和群众性健身文体娱乐活动,提升群众文化素养。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宣传队伍,推动“文化下乡”行动,不断补充农村文化的新鲜“血液”,建立496名群众组成的28支秧歌、锣鼓队伍。应民所需开展专项文化技能培训。围绕“富民产业”,结合“三下乡”活动,依托新家庭文化书屋,聘请科技、林业、农业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种养等实用技术培训20余次,培训人次达3万人。积极宣传成功经验。选择了一批创业为先的果业能手和农村致富带头人,作为宣传榜样,邀请他们到书屋面对面与农民交流,用鲜活的事例感染群众、说服群众。同时,要求文化、公安、工商等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彻底消除农村“文化垃圾”。

10月11日,在圪堵村举办的爱国主义晚会上,戏曲声、唢呐声飘满整个村庄。“瞧!那演员全是咱农民!”76岁的陈全海高兴地喊道。

“要用充满农村味、泥土味的群众工作语言把党的声音、党的方针政策第一时间传达到广大人民群众中,让党的声音传得快,听得懂,落得实,接地气,使宣传思想工作与群众贴得近、贴得紧。”王益区委宣传部长张都喜掷地有声。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