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聪在证券市场浪尖舞蹈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9.06.25
【版次】第10版 (人文·天下瑞安人)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兄弟辍学助他完成学业
5月的上海,风和日丽。浦东新区一片宁静,并没有浦西的热闹劲。源深体育馆附近的法国梧桐新叶初长成,一片清丽的绿色惹人喜爱。记者来时,已近黄昏,在一个古色古香的茶馆,王益聪如约而至。
天色已暗,茶馆里点起桔黄色的灯,古琴声顺着二楼的木窗徐缓轻流,王益聪带着记者走进包厢,落座、酬宾到敬茶,举手投足都有着一种从容不迫的沉稳。
1970年,王益聪出生于湖岭一户农家,山区土地贫瘠,家里生活十分贫困,兄弟姐妹5人仅靠父亲以手工做纸养家糊口。为帮父母分忧,哥哥没读完初中就辍学,早早挑起家庭重担。后来,弟弟为支持王益聪继续上学,没读完小学也放弃了学业。兄弟姐妹们都把上学机会留给王益聪,也把出人头地的希望寄托于他。
此刻,茶馆的古琴曲《忆故人》泛音初响,在琴弦的颤声中,王益聪沉浸于年少的光阴里。也许是年纪轻轻就背负着全家的厚望,这责任太重,王益聪回忆道:“小时候,我的性格内向,与人交往不多,一门心思只想着读书。”兄弟姐妹们都极其懂事,养鸡养猪,下地干活,帮母亲做家务,帮父亲做纸……大部分活儿都被他们包缆,王益聪感觉亏欠兄弟姐妹太多太多。。
1985年,王益聪考进瑞安中学高中部。“那时候,我住校读书需要不少生活费,哥哥、弟弟们挣钱不易,可每次他们到学校看我,都会周济我。因为干活忙,他们总是来去匆匆。在记忆中,我没带他们在城里好好玩一次,逢着要他们回家时,我都有种心酸感。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92年,我从合肥工业大学毕业。”说着,王益聪打住话头,在古琴曲的回响里,他的声音显得有点凝重。也许,在他的心底,有些话是不愿意说的。说出来,会太轻。
痛失书稿半年失声
1992年9月,王益聪开始赴上海外贸学院攻读经济学研究生。1993年下半年,他进入上海鸿安外汇投资咨询公司,开始边打工边读研的生活。在工作当中,他掌握了有关理论与外汇投资实践经验相结合的诀窍。那一年,他学得很辛苦,干得也很出色。不仅公司管理层,连客户都对他赞赏有加。这种赞赏给了他莫大鼓舞。当日常工作积累到可以拿出分享经验时,年轻的他按捺不住了,他想出一本书,迫切地想将自己所知的外汇投资技巧告诉大家。
1990年代初,是我国外汇投资市场的第一次旺市,王益聪抓住机遇,先行一步。说干就干,那段时间,他潜心于书稿的写作。按王益聪的说法是:“饭可以不吃,书不能不写。”凭着这种执着的念头,1993年年底,30万字的初稿脱手。
当时,年轻的王益聪是激动的,公司领导拿着这份书稿是激动的,上海人民出版社更是看好这本书稿,承诺要出版,而上海鸿安外汇投资咨询公司则决定拿出3万元为他这本书出版。
5个多月时间的辛苦与劳累都被抛在脑后,还有什么比自己的工作得到他人认可更高兴的事呢。1993年的冬天,王益聪从上海人民出版社出来后,骑上自行车,一路上哼着小曲,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里游荡,仿佛人生的第一缕曙光照耀在他脸上,他笑了,笑得十分灿烂,发自内心的。
也许是老天捉弄人,把他扯进另一场困苦——书稿遗失了!夹在自行车后架上的书稿不知掉在上海的哪个角落了。
惶恐与不安、后悔与埋怨,接踵而至。书稿是手写稿,里面有很多图表,仅此一份,该怎么办?那个冬天的夜晚,王益聪心中的焦虑不难想像,他一次次跨上自行车,急冲冲地去每个可能去过的地方——寻找书稿。
可书稿终究没能找到!1994年春节,在大家欢声笑语的日子里,王益聪病倒了。长期过度的劳累,半年多时间的心血都付诸东流,给了他沉重打击,感冒引发的咽炎竟然长期不愈,接着声带肿胀变形,治疗近半年时间,仍无法正常发音。
王益聪失声了。面对亲朋好友,他只能“笔谈”,不仅外汇投资公司工作丢了,还面临着研究生毕业论文能否过关压力,精神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这时候,王益聪没有气馁,每天坚持气功疗法,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诉自己,“我会好起来的”;而王益聪身上,所具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与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让他真的“好起来”了。半??后,王益聪讲话??复了正常。现在,在他爽朗笑声的背后,有着让他倍感珍惜的情愫。
收好“烂摊子”做到第一名
从失声禁言的阴影中走出来的王益聪,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与认识,他开始调整宏观的人生规划,着手回归到风险投资市场。1995年,他自荐进入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负责自营和资产管理业务。
从1995年至2001年间,中国股市经历了真正意义上的一轮大牛市,上证指数从512点一直涨至2245点。这期间,王益聪由于对大势判断和个股挖掘十分成功,为公司赢得巨额利润。更难能可贵的是,当2001年,股市由牛转熊破位暴跌之际,他已在2000点以上基本沽空,使海通证券公司避免巨大损失。屡次预测和操作的成功,让王益聪名声鹊起。
2003年,王益聪被公司领导派往福州营业部工作。事实上,这绝非“美差”,上任总经理曾因擅自巨额委托理财案发,给营业部留下一大堆剪不断理还乱的债务。当时,几百名债权人上门逼债,纠纷不断,营业部部分关健岗位员工也受牵涉,内部管理近乎瘫痪,人心惶惶。而王益聪此行目的,就是收拾上任总经理所遗留的 “烂摊子”。
王益聪临危受命,主持福州营业部的工作。他既要处理好大量遗留问题,又要维持好营业部的正常运转,避免出现新的资金风险,稍微处理不慎,就可能导致局面失控。此时,他审时度势,首先采取换人换岗、有效监控等有力措施确保财务、电脑、柜台等关键岗位正常、有序运转,辅之以安抚政策,稳定员工情绪,为债务清理赢得时间。
当时,营业部业务主管被疑作假,王益聪亲自请她喝茶、谈心,结果她积极配合债务清理,最终将功补过,被宽于处理。同时,他还抽调有关人员组成债务清理小组,快速摸清情况,制定稳妥的解决方案,根据先后时间、轻重缓急进行分类、分批处理,对不同的债仅人制定不同的谈判策略和诉讼策略,各个击破。
大半年的艰苦努力取得积极成果,甩掉债务大包袱的福州营业部终于轻装上阵,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经营业绩开始逐步回升。营业部利润从全国中游水平一举做到公司当时90多家营业部中的前10名,王益聪也获得“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王益聪在福州营业部大胆进行营销创新,在全国首创“海通基金大超市”,使营业部的基金销售业绩在熊市里从无到有到几个亿,成为海通证券公司所有90多家营业部的基金销售业绩状元。由于在任时成绩显赫,他获得海通公司总裁的特殊贡献奖。
提前识破A股泡沫
王益聪多年闯荡股票的二级市场,市场感觉良好,对大趋势判断从未看走眼。自2001年,他为公司避免巨大损失后,2006至2009年,王益聪再次经历一轮完整的股市牛熊周期。在这个阶段,王益聪主要负责海通证券公司全国所有124家分支机构的投资理财服务。
自2006年以来的短短3年多时间,上证指数从998点一路飙升至6124点,然后又连续暴跌至1664点,中国A股投资人刚刚经历空前大牛市的狂欢,紧接着就不得不品尝一泻千里大熊市的痛楚,真可谓一场游戏一场梦。亏损累累的普通大众平均亏损幅度接近70%,就是号称专家理财的股票型基金也遭受重挫,净值普遍打对折以上。面对这样空前的股灾,王益聪又一次成功逃顶。早在2007年10月19日,王益聪就在绍兴营业部的投资策略报告会上对市场的狂热发出警告,并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内,他越来越明显地看到A股泡沫即将破灭的种种征兆,并建议客户坚决清仓。他在整个2008年坚定看空,绝不抄底。他还引用著名K线大师格列高里·莫里斯的话说:“猜测股市何时见底,就如同去试图抓住一把正在坠落的刀子,也就是说,大多数情况下,你会伤得很惨!”理智的王益聪就没有“受伤”。
有关这次中国A股股灾的论述,2008年12月,王益聪发表一篇精彩文章《我是如何识破A股大泡泡破裂的》,他将当时自己观察到的泡沫破灭前的种种迹象和投资心得毫无保留地展现给市场,为大家提供一个实战而非马后炮式的独到视角。在当时,这对大多数股民把握大趋势的转折都有所裨益。
聊到投资体会,王益聪侃侃而谈,思维缜密而又充满灵气。他说:“投资的第一要义是保护本金安全。如果风险控制不好,一不小心把本金亏了50%,那么你只有赢利100%才够本,难了。”他还认为,投资要打绝对有把握的战,宁可错过也不要做错,就是要保持良好心态,还要有超强的自制力。
此刻,王益聪端起茶杯,轻轻地晃了晃,闻了闻茶香,微微地抿了一口。这是普洱茶,浓稠的茶水在翠碧的汝窑杯里摇晃,仿佛像王益聪人生的经历在凸现,值得用心品尝、耐人寻味。
王益聪名片:
王益聪,1970年出生,瑞安湖岭人。1985至1988年,就读于瑞安中学;1988至1992年就读于合肥工业大学;1995年,上海外贸学院研究生毕业并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同年进入证券行业,长期从事二级市场研究、股票自营、资产管理、大客户服务、营业部管理等工作,曾任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福州营业部总经理。现任海通证券公司销售交易总部副总经理,分管全国124家分支机构的投资理财、客户服务和投资者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