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原国开行副行长王益一审获死缓

原国开行副行长王益一审获死缓

作者: 出版日期:2010.04.16 点击数:0

【报纸名称】:半岛晨报

【出版日期】2010.04.16

【版次】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王益在《神州颂》演出现场。(资料图) 昨天,北京市一中院对原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王益一审判处死缓。法院经过审理认定,1999年11月至2008年2月,王益利用其担任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的职务便利,为数名请托人谋取利益,索取、收受对方钱款共计折合人民币1190余万元。案发后全部赃款均已追缴。 在昨天的宣判中,王益的情绪始终很稳定。听到自己被判处死缓的结果,他的反应很平静。“王益没有当庭表示自己是否上诉。”有知情人告诉记者。不过,王益的辩护律师许兰亭说,在判决后,他将会约见王益,与其商量是否上诉。 法院认为,王益利用职务便利,索取、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其行为构成受贿罪。王益受贿数额特别巨大,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且有索贿情节,论罪应当判处死刑。鉴于王益在归案后如实交代主要犯罪事实,赃款已全部追缴,认罪悔罪,故对其判处死刑,可不立即执行。 《北京晨报》供稿 ■庭审热点 王益与刘芳菲的纠葛画上句号 有知情人告诉记者,行贿人李涛在庭审中所提的主持人刘芳菲是王益案的证人,检察官在王益案庭审过程中,当庭出示了刘芳菲的证言,以证明王益确实收受了他人的贿赂款。 刘芳菲的证言显示,王益离婚后,与刘芳菲确立了恋爱关系,两人因无法成婚而分手。在分手前,王益用李涛提供的受贿款,为刘芳菲偿还了房贷。 有媒体报道,法院认定检察机关对王益指控的事实和罪名,其中王益因替刘芳菲还房贷,而收受的他人钱款亦被认定为贿款。由此,王益与主持人刘芳菲的纠葛应该画上了句号。 《北京晨报》供稿 揭秘多面王益 年少得志的干部 29岁即成为中顾委秘书 在很多人眼中,王益属于那种年少得志的干部。 据公开资料显示,今年54岁的王益,出生于云南省一个普通白族家庭。 1978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王益考上北京大学历史系,直到研究生毕业。 毕业后,王益进入中央顾问委员会办公厅工作,29岁即担任秘书职务。王益在中顾委秘书的职务上工作了7年,从1985年至1992年间,因工作关系,王益认识了许多省部级官员。“这些人脉资源,与他后来能在证券界取得地位有很大的关系。 ”一位券商分析师说。 失败的生意人 海南淘金遇泡沫破裂 1992年10月,36岁的王益担任国务院证券委办公室副主任。据悉,当时的国务院证券委并无实权,主要任务是协调各部委的关系。当时王益曾为继续留职还是辞职下海而犹豫不决。 最终,1993年,王益加入到了海南的淘金热潮中,而且没有放弃公职身份。但不幸的是,王益赶上了海南地产泡沫的破灭,以失败告终。 生意上的失利让王益反思自己的选择。“他意识到自己并不适合生意场,办事求人的滋味很不好受,那两年多的从商经历让他疲惫不已。 ”一位国开行人士称,王益对于公司治理和资本市场的深刻认识就从这一短暂的下海经历中取得。 “著名教授” 学术角色是个“水货” 1998年,毕业了14年的王益再次回到了北大,应邀担任光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后来还担任首届EMBA班的班主任。 王益非常享受“著名教授”的身份,如果他出行,身边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常常提醒那些初次见面的人,王益的身份不仅是国开行副行长,还是“著名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教授”。 随着光华管理学院的逐渐发展,越来越多海归经济学家在这里授课,本科和硕士专业为历史,在职博士读了经济学的王益,经济学功力弱处越发显露,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感觉到,王益的学术角色是个“水货”。一位经济学家在听过王益的公司治理课程后,认为“他并不懂得公司治理,可他按照自己早年下海后的一些感想,把公司当成了一种猎取金钱的工具”;“感觉台上讲课的不是一位副部级官员,而是一位混迹江湖的老大”。 “非著名作曲家” 演出更像一场宏大闹剧 如果说博士学位以及多年的实践经验,还多少给王益的教授头衔以一些真实分量,那么王益在“音乐家”角色下的演出,更像是一场场面宏大的闹剧。 王益曾表示,以前他是个“乐盲”,2002年去青藏高原旅行时,被壮丽的山河激活了身上埋藏已久的“音乐基因”,于是,他从最基本的记谱、电脑作曲软件使用等开始,直到成为“非著名作曲家”。 2006年至2007年,王益“谱曲”的大型交响乐《神州颂》开始在全国巡演,并大获成功。 这位新星作曲家的艺术生涯在2008年戛然而止。2008年6月,王益被双规。原本计划于6月24日在深圳音乐厅演出的《神州颂》,被主办方撤换,从此成为绝唱。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