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率先之路的多维解码本报记者于水王英孟凡明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11.01
【版次】第09版:长春周刊
【入库时间】20120210
【全文】
一汽轿车新基地“奔腾”总装配线。
深秋时节,有一种力量在长春大地升腾,这力量,来自于2010年的早春。
省委书记孙政才在专程到长春市就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时,对长春提出殷切希望:在新形势和新任务面前,长春市有基础、有能力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有责任、有条件辐射带动支撑全省发展,努力在政治、经济、社会各领域,在改革、发展、稳定各方面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此时,长春人感到责重如山:在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城乡面貌发生巨变之后,长春要做全省科学发展的领头羊、民生改善的排头兵、社会和谐的首善区,在全省振兴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在新起点上开创率先发展的新局面。
经过深刻思考,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提出,长春率先发展要突出一个“先”字,立足省会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优势,自觉地把长春发展放到全省、全国乃至更大的布局中去定位、去谋划、去推动,进一步发挥出支撑、带动、辐射和引领示范作用。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长春已然走出一条率先之路,在“全面小康”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坐标系上,寻求新的历史方位。
长春是否积蓄了“率先”的能量?回答是肯定的。今年前三季度,长春GDP完美“三级跳”:经济增速14.8%,全年经济运行前低后高、高速稳定增长态势已成定局;9个月财政收入已超出去年全年总量111亿元,财政贡献再创新高;“三驾马车”动力十足,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持续性向好。前三季度,长春经济走出了一条“逐步攀升”的漂亮曲线,积累起来的巨大能量,正强劲驱动这辆经济列车继续高速前进。
产业升级夯实“率先”基础
在“转型加速期”与“创新活跃期”的节点上,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十二五”开局,长春人就把勇于攀登、提升、超越的状态,调整到最佳——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长春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具体到产业结构调整上,长春工业将优化提升汽车及零部件、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三大优势”及先进制造业、光电信息、生物和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这八大产业的发展构筑起长春新型工业化骨架。
从最初的汽车产业一业独大到如今的八大产业集群发展,在长春,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加工、轨道客车和装备制造三大世界级产业基地已经走上了“三优”扩张的道路;战略新兴产业已形成先发优势,兵装新能源、国电等项目建设快马加鞭,今年前三季度,农副产品、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增长33.5%、68.3%、41.9%,光电信息、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610亿元,占全市比重11.8%,成为长春经济新的增长极。全市正通过实施产业升级、产业集群、市场换资本等战略,继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
目前,以一汽为依托,以高新、经开和汽开为主要载体,长春正构建世界级汽车产业基地;以长客股份、长客装备为依托,以轨道产业园为主要载体,构建世界级轨道交通装备基地;以大成为依托,以长东北生物产业园为主要载体,全力推进了百万吨化工醇项目建设,构建世界级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依托兵装集团、中航集团、国电集团、国药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科院长春分院,以长东北区域的先进装备制造园、低碳工业园、科技产业园为载体,全力推进风电先进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项目建设。
“三动”战略催生“率先”动力
开放的长春,在全省实现率先发展,“三动”战略的力量功不可没
率先发展,真正融入世界经济的巨大循环,重点在于以“三动战略”推进经济跨越。
近年来,长春坚定不移地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统筹发展,坚定不移地落实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和服务业双拉动增长路径,坚定不移地加快开发区、城区、县域“三大板块”协调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富民工程和社会事业发展,建设了一个繁荣、和谐、开放、美丽的长春。
全市上下坚持实施投资拉动和项目带动,推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率先发展。切实以投资拉动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夯实基础,以项目带动积聚能量、积累资源、积蓄后劲。仅今年前三季度新开工项目就达到1803个,同比增长2.9倍。
从九个月招商引资攻坚战,到一次又一次外出招商,从一个个项目签约、奠基到建成投产,长春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尤其是近几年来,每当春节过后,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市长崔杰都会亲自带队先后到长三角、珠三角、北京、环渤海、香港等地开展招商活动,这已经成为雷打不动的“习惯”。仅今年春节过后,长春市就先后多次组织集中招商活动,奔赴全国各发达地区开展招商活动。京、津、唐、鲁……到处都有长春招商人的身影。
就在几天前,长春市专门组织相关部门,首次赴京开展了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推介,25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签约,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而落实项目建设的主战场,就是开发区。开发区是长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也是落实“三动”战略的主阵地。近年来,长春通过高水平规划推动开发区集约集聚发展,按照“布局集中、项目集聚、产业集群、用地集约”的总要求,进一步完善开发区发展规划,重点明确开发区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断加大项目摆放和产业布局调整力度。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开发区发展的关键举措,重点是加大外资企业引进力度,努力拓宽域外招商的沟通渠道和联系面,多次集中组织有针对性的产业招商,引进了一大批提升长春汽车产业整体水平的零部件大企业、大项目。
创新理念激发“率先”活力
改革创新是发展的后劲所在,以创新为内生动力和活力,长春发展刻不容缓,分秒必争
敢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长春人不等不靠,埋头苦干,抢抓机遇,开拓创新。落脚之处是创新,启动之源也正是创新。
从发展逻辑上看,率先发展塑造了新的发展平台,而新的发展之门必然会遇上创新门槛。也正因如此,长春人的创新意识被一次次地深度激发。
近两年,长春切实加大市校对接和政策扶持力度,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加快发展,特别是突出抓好政府、科研院所、战略投资者和开发区“四位一体”的创新驱动联盟,重点依托长东北中科院科技创新中心,集中打造先进制造创新集群,加快打造项目研发基地、高技术成果转化基地、高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和高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孵化基地,打造了先进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生物产业、现代农业、光电子5大创新集群。
创新,催生了活力。“如果不愿‘出头’,总是躲在‘大部队’里,我们相信长春很难在全省实现率先发展。”正是一系列的“创新”,让长春萌生了新的发展活力。试想,如果没有第一个自主开发,那么开发区经济至今也难以成为主力的经济板块;试想,如果没有第一个农民集中居住区,那么土地瓶颈早就“掐”住了城市的脖子。
在以创新推动率先发展的过程中,长春积极推进“长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围绕支柱和优势产业发展,加快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围绕解决制约“三动”战略实施的瓶颈问题,加快融资形式创新,积极探索创新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特别是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善于利用市场的办法解决融资难题。
创新,凝聚了竞争力。从创新行为到创新理念,长春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就在这条道路上,长春凝聚了日益强大的竞争力和发展实力。从硬件条件看,存在着区位、资源、环境等诸多要素;而从软件条件看,包含了城市发展精神的方方面面。回首长春城市发展的足迹,竞争力在每一个阶段都与创新紧紧相连,创新已然成为长春发展精神的重要支点。
努力在大局下思考,自觉在大局下行动,长春人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奋力推动“率先”近两年,外界从长春的率先发展中捕捉到一个变化,一向低调、谨慎、包容的长春干部群众已达成共识:长春经济社会发展要以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姿态,当一个“领跑者”。
争先,是一种锐气。敢于争先,并不是盲进与冲动,而是在冷静、精确分析形势的条件下,寻求率先发展的惊人之举、明智选择。
从各级党委不断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到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从“团结、干事”,到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特别是真抓实干、善于落实的能力和水平……长春加大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工作劲头足、群众威信高的干部选拔力度,充分调动了各个年龄段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率先,是一种境界。自加压力、负重奋进,近年来,在长春,这几句话总是那么耐人寻味。因为每一个发展成就,都值得陶醉;而对长春,这些成就常常转化为一种沉甸甸的压力,逼着自己负重前行。如果说,争先意识抢得了机遇,为一座城市注入了生机;那么,率先意识则能创造机遇,为一座城市赢得境界。
机遇面前,长春人抢得最快,追得最猛,赶得最急。以谋全局的眼光和胸怀谋一域。以跳出长春、放眼中国、眺望世界的宏大视角,有胆有识地“争”、分秒必争地“抢”、千方百计地“拼”,形成了长春率先发展的基本理念。
站在时代前沿和吉林省发展的背景下,长春人以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谋划发展,冬天大雪中,他们冒雪踏查;春天细雨中,他们夯起夯落;白天有他们奔忙的身影,夜晚有他们加班的辛劳;平日里有序忙碌,假日里无私付出……
今年前三季度,长春经济指标又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增速在副省级城市中居前列。在长春人努力“率先”的精神中,这座城市正一刻不停,朝着崭新的目标快速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