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王益区推出奔小康新模式

王益区推出奔小康新模式

作者:辛成 出版日期:2005.01.21 点击数:0

【作者】 辛成

【报纸名称】:铜川日报

【关键词】 奔小康 新模式 王益 个体私营经济 人均纯收入 小康村 产业化道路 精神文明建设 脱贫奔小康 原模式 

【出版日期】2005.01.21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本报讯:记者辛成报道:近年来,王益区把 小康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牛鼻子”,制定了“既 吃肥肉又啃骨头”的发展思路,从2001年开始, 重点抓好经济基础好的平川、丘陵农村的小康 建设。经过两年的努力,全区条件好的乡镇和农 村率先跨入小康行列。小康村占全区农村的 87%。在此基础上,从2004年起,全区工作重心 开始转到资源贫乏、人口素质较低的山区农村 脱贫奔小康上来,实施帮带战略。全区首先开展 了“三个一”帮带活动,即一个有实力的职能部 门帮带一个穷乡镇,一个工作队包扶一个贫困 村,一个领导联系一个穷乡村。全区先后有15 个先富村和24个贫困村、10个企业和20个贫 困村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结对子。$$ 在帮带过程中,王益区根据不同条件推出 了四种新的奔小康模式。一是高起点构筑有主 导产业的孟家原模式。孟家原村依托周边的石 灰石和煤炭资源,瞄准市场,建成了4家龙头 企业,人均纯收入达1900多元;二是以走农 业产业化道路为特色的赵家原模式。赵家原村 从规模种植起步,靠深加工起飞,实行产、 加、销一条龙发展,人均纯收入达2000元, 并且带动了周围4个村庄的种植业;三是“集 体搭台,群众唱戏”,滚动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的川口村模式。川口村利用当地的地理优势, 以集体盖的楼房和门面房作资本,采取个人承 包、滚动发展等办法,使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 展起来;四是在偏远山区靠自己力量修筑道 路,打开山门的常家河模式。$$ 王益区先富帮后富的做法,不仅帮助山区 农村建设了一批翻身项目,而且在实践中大力 抓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山区农民转变封闭保守 观念,提高素质。同时,通过优势互补,为富 裕地区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全区已有34 个山区村建成小康村。

3 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