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官王益的多面人生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04.18
【版次】第A07版 (焦点追击)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我认罪。”日前,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证监会原副主席王益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受审,听完公诉人对他的起诉书后缓缓地说,“这些事都属实,这是我利用直接权力以及权力以外的影响力,为他人谋取利益,我也得了好处。”
4月15日,法院对王益作出一审判决,认定王益犯受贿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只追高干女生的大学生王益
王益年轻的时候,考取北大是许多人的共同梦想。不幸的是念小学五年级时,“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
当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到云南时,王益在第一志愿里填下了“北京大学”,但名落孙山。半年后参加1978年的高考,22岁的王益终于如愿以偿考入北大历史系,一口气本硕连读了6年半。
当时北大颇有些特殊地位,云集了众多高干子女。“据说王益上学时很花,但只追家庭背景是高干的女生。”
王益于1996年离异。外界一度传闻其神秘前妻为某高干女儿,实情并非如此。
王益与个别高级干部情谊深厚。在某个领导干部的葬礼上播放的四首童声合唱,除了《国际歌》、《在太行山上》、《五月的鲜花》之外,另一首便是王益亲自作词作曲的童声无伴奏合唱。
29岁的秘书王益
大学毕业后,王益进入中央顾问委员会办公厅工作,29岁即担任秘书职务。王益在中顾委秘书的职务上工作了7年,从1985年至1992年间,因工作关系,王益认识了许多省部级官员。
“这些人脉资源,与他后来能在证券界取得地位有很大的关系。”一家券商分析师告诉记者。
1992年10月,36岁的王益担任国务院证券委办公室副主任。据悉,当时的国务院证券委并无实权,主要任务是协调各部委的关系。当时王益曾为继续留职还是辞职下海而犹豫不决。
最终,1993年,王益加入到了海南的淘金热潮中,而且没有放弃公职身份。
但不幸的是,王益赶上了海南地产泡沫的破灭,以失败告终。
生意上的失利让王益反思自己的选择。“他意识到自己并不适应生意场,办事求人的滋味很不好受,那两年多的从商经历让他疲惫不已。”一位国开行人士称,王益对于公司治理和资本市场的深刻认识就从这一短暂的下海经历中取得。
1995年11月,39岁的王益出任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成了最终实至名归的权利拥有者。而这一阶段证监会还处于初创期,王益分管了发行、基金等最为核心的部门,位高权重。
王益在证监会期间,在证券界建立了深厚的人脉关系,不仅提拔的数位官员在他离任后仍担当要职,且在证券业界也建立起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位知情人士分析称:“凭借曾经当过证监会副主席的资源,王益掌握了大量的内幕信息。”
贪官王益
检方指控,1999年11月至2008年2月,王益利用其担任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的职务便利,接受云南昆钢朝阳钢渣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周宏等人的请托,在企业经营、申请贷款等事项上为请托人谋取利益,索取、收受上述人员钱款1196万余元。
据悉,王益被捕前,外界就传言其与一些证券公司的违规操作有关。比如“涌金系”掌门人魏东自杀后,有人怀疑“涌金系”与王益之间的重大关联,涌金系旗下的国金证券董事长雷波,是王益在证监会时期的秘书;魏东的哥哥魏锋是王益《神州颂》演唱会的策划人之一。
但是,检方指控王益只有一项罪名——受贿罪,王益的犯罪事实主要集中在权钱交易方面,也就是利用职务便利,收取他人好处。
教授王益
1999年2月,王益被调离证监会进入国家开发银行。入国开行以后,王益“以前是搞证券的,突然进入银行业,按理说会有一个很长的适应过程,但王益很快就把他主抓的领导工作的各个环节和程序,弄得很透彻了”。
一位银行界人士告诉记者,其实在国开行不可能和他在证监会那样如鱼得水。也有媒体报道称,王益在国开行并不得志,一直郁郁寡欢。
或许正是在这种不得志的状态下,王益开始想在其他方面找到些许平衡。
据报道,1998年,毕业了14年的王益再次回到了北大,应邀担任光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后来还担任首届EMBA班的班主任。
王益非常享受“著名教授”的身份,如果他出行,身边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常常提醒那些初次见面的人,王益的身份不仅是国开行副行长,还是“著名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教授”。
随着光华管理学院的逐渐发展,越来越多海归经济学家在这里授课,本科和硕士专业为历史、在职博士读了经济学的王益,经济学功力弱处越见显露,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感觉到,王益的学术角色是个“水货”。
王益非常享受“北大著名教授”的身份。越来越多的人说他是“水货”,他却说:“关于证券的行业规则,没有人比我更熟悉。”
据媒体报道,一位经济学家在听过王益的公司治理课程后,认为“他并不懂得公司治理,可他按照自己早年下海后的一些感想,把公司当成了一种猎取金钱的工具”;“感觉台上讲课的不是一位副部级官员,而是一位混迹江湖的老大”。
只有了解王益很深的朋友才明白,王益的多才和夸夸其谈背后,隐藏的是放肆、虚荣和骄横的性格。(据第一财经、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