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益体验“民生财富”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05.09
【版次】第10版 (陕北观察)
【入库时间】20110725
【全文】
■特约撰稿人 和谷
叶落归根,我作为渭北铜川人,对家乡的一草一木惦念在心。在漆水边土原的窑洞里出生,上学务农做工,进城读书写作,客居海南岛又返古城,年近花甲归园田居,落脚于耕读传家的生活。尽管也在网上博客与外界对话,更关注的是农历四时八节的自然变化和村庄的人与事。量晴校雨,旱象墒情,庄稼果木的经营费用与收缴价格,还有红白喜事,让我这乡音未改鬓毛衰的游子,感受到母亲怀抱的温暖,泥土的芬芳与旺盛的生命力。
春分时节的一天清晨,我正在园子里栽石榴树,当村主任的堂弟带来了几位朋友。堂弟说,王益区财政局在咱村包村,修路、植树、移民搬迁、搞文化建设,为村民办了不少好事实事,路过随便来看望我。我感谢乡党的关心,当地文化圈的朋友也来品茶饮酒,切磋文学及书艺绘事。来了区财政局领导一班人马,我说财神爷到了,快屋里坐。局长叫张爱玲,文质彬彬,严谨而感觉亲切,巾帼不让须眉,有作为的女人是不比男人差的。同名同姓,民国时期的才女张爱玲,其文学作品和人格魅力影响至今,被性情中人和时尚女性奉为偶像。眼前的这个张爱玲是财政界的佼佼者,做精明的管家,掌控一方财政权柄,协助区委、区政府领导操持好钱匣子,令人尊重。与她的漫谈中,我联想到的是家乡王益的财富梦想与现实。
旧县志载,王益村,县南七里,传为元末益王隐避之地。东王益村,元宗室益王之后,入明代以王姓,居此村故名。民国三十年,同官县人口50738人,王姓最多,计4761人。王姓有四宗,一是西古村王姓为明代山东督粮道景清之后,遂迁王家河入城内。二是杏林王姓,元末益王之后,初至王益村隐居,谣逐蜂起,乘夜西行,至炭窠沟西原乞火未得,此地后名为莫火村,经避难村至杏林,益王死,后人均安居业农。惟存皮卷轴一帧,上画益王及宫官宫女多人,南关亦有其裔,访者幼年贺年见之,时存北雷村,不示人观。三是陈炉王姓,崔乃镛炉山风土志载,明中叶迁自洪洞,以陶为业。四是明初迁自洪洞的黄堡王家,文风大盛。
我查阅了宋元明代有关“益王”的史料,未见元末益王或元宗亲益王资料,疑惑县志记载是否有误。南宋第八位皇帝宋端宗赵昰(1269-1278),曾被封为建国公、吉王、益王等。元军攻克临安,赵昰一行出逃福州,大臣文天祥从押解下逃脱后拥立益王赵昰为帝。益王死后,又拥立卫王赵昺,文天祥兵败被俘就义。陆秀夫背着赵昺投海而死,南宋灭亡。另一个益王朱祐槟(1479-1539),明宪宗第六子,曾封益端王,封地建昌府在今抚州,生性俭约,爱民重士,好书史,工楷篆,有《名山藏》传世。还有一个益王,是宋太宗的第五子,叫赵元杰,曾封益王,北宋藏书家。我试想,同官王益王姓因族谱遗失,传说远祖乃元末益王,不可能是元宗室,而应是元代的南宋宗室益王赵昰,但益王避难地在福州而非此地。因县志没有详细记载,只能推测存疑为王益氏族借鉴了南宋益王避难的传说,志书以元宗室误记,也许有更准确的考据有待发现。王益的由来也许并不重要,争胜好强,坚韧果敢,不肯服输,于世道人心有益无害,是一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秉赋,也是一种宗法道德精神的依托。
时逢新世纪,铜川市机关迁至位于耀州下高埝原的新区,王益区便接替老市区的繁华地带,入住市区经济、金融、文化、商贸中心。辖黄堡、王家河、王益3个乡镇和红旗、桃园、七一、青年路4个街道办,人口19万。其地理位置扼关中、陕北交通之咽喉,陇海线咸铜铁路和西延、包茂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区辖范围内有铜川矿务局、陕西煤炭建设公司等省市属大中型企业多家,资源有煤炭、石灰石、耐火粘土等多种矿藏。气候适宜,盛产小麦、玉米、油菜、苹果、核桃、花椒、柿子、桃、杏等农副产品。人文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大多沿交通干线分布,唐宋耀州窑遗址暨博物馆是全国最大的古陶瓷博物中心,周边有药王山、香山、玉华宫、黄帝陵等旅游胜景,又是通住革命圣地延安的必经之地。
王益的财富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在新世纪十年的2010年,王益区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一个亿,在发达地区或当代富豪眼里并不是个惊人的数字,而对于地处铜川资源性城市老市区,区划规模小、经济总量低、失业人员多的王益区来说,无疑是一个特大喜讯。6年前,王益区地方财政收入仅有2900万元,如何走出典型的吃饭财政的尴尬,有更多的钱为百姓办实事,成为王益区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发展是硬道理,收拢五指,化掌为拳,3年前全区地方财政收入实现6518万元,两年前突破8000万元。为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增长态势,区委、区政府自我加压,把“年内实现地方财政收入过亿”的目标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以公开承诺激励干部群众,实现县域经济的提速增效和进位。借助西洽会、农高会、世博会平台,引进项目16个,涉及资金超过15亿元,乐陶商都汇新商城、真爱时代商务会所、世纪家乐购物中心等物流餐饮服务项目和肯德基、德克士等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入区投资,发展个体经营户1008户,私营企业102户,形成了红旗商业密集圈和川口至河滨路的三产服务业聚集带。规划建设了黄堡、王家河两大工业园区和水泥、陶瓷、纺织服装、装备制造4个产业集群。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高标准建成了3个片鲜果基地,新栽鲜果5477亩、干杂果4366亩,正大百万肉鸡、禾田生猪、兴旺种猪、正和秦川牛、绿源养鸡等十多家规模养殖企业落户辖区,农业产业化的格局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带来了地方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而过亿元的财政收入对于王益区来说,只是一个历史性的新起点。
近几年间,区财政局推进财政改革,规范收支管理,提高理财水平,为全区项目建设和农业、教育、卫生、政法、环保等重点支出提供了财力保障。衔接落实税收计划,与国地税部门沟通协调,加强税收征管,清理死角,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完善契税代征代扣管理,及时掌握和解决收入缴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各项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和各项资金的按时拨付。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政府统筹,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重大制度改革。规范操作,坚持不改变预算单位主体地位、资金使用权和财务管理核算权,方便预算单位用款,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达商品或劳务供应者。落实民生八大工程资金预算,多方筹措,专款专用,切实做到依法理财、科学理财、阳光理财。
作为财政工作者,他们为公理财,当好区委、区政府参谋助手,服从并服务于全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注民生,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处理好吃饭与建设的关系,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王益,落实采煤沉陷区治理资金,财政支持就业再就业及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较为突出,为30000多名城市和农村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实行支农惠农补贴,通过一折通形式足额发到了两万多受益农民手中。实施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独生子女意外伤残死亡家庭补助、医疗补助、放弃生育二孩奖励、健康母亲行动等计划生育项目,足额兑现计生专项资金。提高干部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筹措资金保证各项工资补贴按月执行到位。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财政增收压力较大,财力分配不足,重点税源相对匮乏,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距离公共财政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这需要积极培植财源,突出调结构、促发展、保民生,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腐败体系,做好每一笔账,管好每一分钱。
王益区财政局先前在黄堡镇安村包村,协助完成干杂果经济林建设400亩,做好村容村貌环境整治,建成养猪场存栏120头。去年起负责黄堡镇屽村包村,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培育支柱产业,发展现代农业,使屽村面貌有了明显变化。屽村位于黄堡镇东原上,有8个村民小组,818户,3135人。去年粮食产量102吨,鲜干果经济林建设742亩,农田基本建设650亩,退耕还林补植补造130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增长14%。计划生育全面达标,新合疗收费全面完成,新农保参保人数占应参保人数98%。整修村庄道路5公里,一事一议公益事业筹资筹劳道路改造投资90万元项目,扶贫开发道路建设总投资23万元工程,29户移民搬迁工程,社区建设13万元工程,均相继完成。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及时化解村民各类矛盾多起,无越级上访案件和刑事社会治安案件发生。完成了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做到了登记准确、填写真实、上报及时的要求。宣讲中央一号文件,入户调查,填写了农民明白卡,建立了农民增收台账。投资两万元购买图书,安装电视村村通725套。参加镇第二届农民运动会,组建了屽村锣鼓队和秧歌队,活跃了村民节日文化生活。并帮助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和农民培训规划,明确了新的思路,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关于财富的梦想,多少人为之缠绵悱恻,在家乡铜川王益也是由来已久,炊烟似地环绕弥漫于这一方热土上。梦想与现实之间,有时似乎天壤之隔,遥不可期,有时就近在眼前,就在脚下。还是县志上的那句老话,“福于民者亦必利于国”,这是有关民生、富裕、幸福、和谐的永恒话题。今日的王益在写新的志书,在历史演进的记忆中,必定有属于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篇章,也少不了与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财政风貌多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