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王益民:光明的诚信使者

王益民:光明的诚信使者

作者: 出版日期:2010.06.23 点击数:0

【报纸名称】:今日德清

【出版日期】2010.06.23

【版次】第05版:民生

【入库时间】20130610

【全文】

几天前,武康隐龙山庄的一名住户来到浙盟灯饰选购灯饰,从水晶到欧式,从欧式到莹石……该名住户一连将安装好的灯具拆了装、装了拆前后换了7种款式。每一次,王益民都不厌其烦,他笑着说:虽然自己忙了7次,但和住户天天舒心地走进新居相比,值!

王益民,浙盟灯饰创始人,德清县装饰行业商会会长。1988年他进入德清灯泡厂工作,从此与光明结下了不解之缘;1990年下海开设武康第一家灯具店;从单纯卖灯到率先在德清推出售后服务,20年的摸爬滚打让他懂得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取胜。

2004年,王益民从连锁经营模式中得到启发,联合全省30个县市区的知名灯具经销商,共同组建了自下而上的“浙盟灯饰”,在厂商和消费者之间架设桥梁——一方面30家店共同进货,增加与厂商的对话权;另一方面让利消费者,“浙盟灯饰”品种丰富,价格低廉,售后优质的品牌得以树立,实现了共赢。2008年他又将“浙盟灯饰”开到了湖州,成为湖州面积最大的灯饰卖场店,并在湖州打开了局面。

有人形容王益民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对此,王益民说:“湖州缺少一个大型的灯具市场,要买高档灯总要开车去杭州,所以我决定在湖州开一个浙盟灯饰,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买到价廉物美的灯。”

“浙盟灯饰”的成立,让王益民离这个梦想又近了一步,而他也再次踏上了创业之路。

“上世纪80年代末,根本没有‘灯饰’这个概念,家庭用的最多的也就是日光灯和普通灯泡,但在跑市场销售的过程中我发现灯具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行业。”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让王益民嗅到了灯具市场蕴含的巨大商机。

1990年,王益民和妻子双双辞职,投资3000元租了间15平方米的店铺,开设了武康镇第一家灯具店。可生意远不如他俩想象中那么好做。

“那时候灯具是个新鲜的玩意儿,一般只会在结婚布置新房时买一些。灯具是个极易淘汰的东西,要是旧的灯具卖不出去,就没钱进新的了。”1991年,王益民的灯具店出现了危机,缺少经验导致库存越积越多,经营举步维艰,王益民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妻子的鼓励让他重新振作起来。王益民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再向亲戚借钱,老的灯具论斤卖给废品店,尽快回笼资金,从头再来。

为了节约成本,夫妻俩进材料然后自己组装。白天他们卖灯具,晚上就自己装配,常常要装到半夜12点,手指搓得又红又痛。

良好的信誉让他的生意越做越好,王益民将店面扩大到了150平方米,招了两名员工,此时和王益民竞争的已有五六家店,大家比款式、比价格,竞争日趋白日化。王益民意识到必须创新,于是他率先在德清灯具业中推出售后服务,再次赢得了消费者的心。

“正是竞争对手的存在,才使得我有了不断前进的动力,激发了自己的潜能,竞争让我充满战斗力。而我最终的对手是我自己。”

几年前,就在其他灯具商还在为销售量一争高下之时,王益民已开始思考如何去创建一个服务品牌,一个公共平台。“单打独斗是十年前的做法,已经适应不了市场发展的要求,我们需要创建一个自己的服务品牌,改变原有的灯具分销体制。”创建“浙盟灯饰”是王益民近几年的得意之作。那么,决定浙盟灯饰湖州店采取股份制的形式,不得不说是王益民又一个创新之举:凡是工作满两年的员工都可入股,能出多少就出多少,其余的钱由他负责。规定一出,想辞职的员工也打消了念头,成了灯饰店的主人,还被委以重任,员工们感到这是在为自己做事业。

如今,当初创业的15平方米店铺已难觅踪迹,2009年10月王益民再在绿城桂花城开设了1000多平方的商城,使武康的经营面积达到了2500多平方。并与其他商户共同成立了防假冒伪劣、防价格欺诈,规范市场的德清县装饰行业商会,建立了监督机制。

王益民的努力和实践不断得到社会认可。浙江新闻联播对他的事迹进行了报道。他先后成为“浙江省诚信工商户”和“湖州市诚信工商户”,并连续8届被县工商局评为消费者信得过单位。王益民说:他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将浙江优秀的区域灯具企业联合起来,跳出浙江走向全国。

他正挑战自我,向事业的又一高峰进军。

(记者姚海翔)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