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北大历史系不愿谈王益

北大历史系不愿谈王益

作者: 出版日期:2010.04.09 点击数:0

【报纸名称】:东南早报

【出版日期】2010.04.09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820

【全文】

当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到云南时,王益在第一志愿里填下了“北京大学”,但名落孙山。半年后参加1978年的高考,22岁的王益终于如愿以偿考入北大历史系,一口气本硕连读了6年半。“北大历史系1978级是‘文革’十年积累的精华。不管是世界史,还是中国史,这些学生都是顶梁柱,可以说是整个北大历史系的半壁江山。当时薄熙来也在北大历史系,比王益高一级,薄一波的女儿薄小莹和现任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与王益则是同窗。王益大学毕业就成了薄老的秘书,起点很高。”一位历史学者告诉记者。当时北大颇有些特殊地位,云集了众多高干子女。“据说王益上学时很花,但只追家庭背景是高干的女生。”王益于1996年离异。外界一度传闻其神秘前妻为薄小莹,实情并非如此。王益之妻原名白昭明,考入北大之前曾是新侨饭店的团委书记。一度为避嫌,曾短暂更名为王昭明。“当时薄老想在北大历史系找个秘书,薄小莹在班里找了一圈。估计王益史学不行,更适合做行政,所以薄小莹推荐了他。”王益与薄家情谊深厚。在薄老的葬礼上播放的四首童声合唱,除了《国际歌》、《在太行山上》、《五月的鲜花》之外,另一首便是王益亲自作词作曲的童声无伴奏合唱,也是薄老生前很喜欢听的歌曲之一。找北大历史系的老教授们谈谈王益是件困难的事情。“这属于系耻,没人愿意谈。我都进去六七年了,系里老师从来没有提起过他。”历史系跟王益道不同不相为谋,甚至一些厌恶权贵的同班同学与之到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但墙内开花墙外香,历史系敬而远之,光华学院奉若上宾。王益在光华受欢迎的程度,简直可以用夸张二字来形容。众所周知是王益的《神州颂》在北大开演期间,一向词锋甚健的张维迎激动得语带哽咽,尊称王益为“我们敬爱的王益老师”。他在文章中曾经写道:“对于王益老师的身份,我们真的很难表述。金融家?音乐家?历史学人?还是‘王益老师’这个光华人对他的称谓更为亲切。对于王益老师的气质,我们真的很难分辨。诗人的率真和激情;历史学人的深邃和内敛;金融家的果断和严谨;我们更愿意把他视作有哲学思辨、历史钩沉和文学冲动的一个可亲可敬的老师和朋友。”王、张二人交谊匪浅。当年张维迎草创光华EMBA项目,一开始并没有多少人认可,一万美元的学费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然而该项目不但做起来了,还做得风生水起,成为其他学校竞相效仿的对象,这多少要拜王益所赐。王益本人亲自担任了首届EMBA班的班主任,金融班上40多名学员,也大都是他组织进来的。王石、李宁都曾是学员。据称王益备课非常认真,大有把此当“黄埔军校”之意。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