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对话王益民:

对话王益民:

作者: 出版日期:2013.12.29 点击数:0

【副篇名】一位语文人的独特行走

【报纸名称】:京江晚报

【出版日期】2013.12.29

【版次】第019版:B3快乐岛

【入库时间】20140110

【全文】

本报记者 张凤春

【王益民档案】 镇江市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市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论语·说文·评教》《语文好课真相》《心灵散步》(散文集)等专著六部。《新作文》《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封面人物。曾获全国第五届“中华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初中组)一等奖。其“语文对话式教学实践与研究”获江苏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共享幸福而完整的

语文学习生活”

记者:王老师,2013年秋学期,您又接手了新一届学生,并开始了又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您用“教学手记”这种形式记录了您和学生的每一节课,从“手记”中我们看到,您的学生都非常喜欢您的课,您是用什么方法来调动他们的兴趣?

王益民:我有两种“秘密武器”,一种叫“对话”,还有一种叫“课程”。通过这两种“武器”,瞄准三个目标: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让学生喜欢你这个人,从而实现调动孩子们学习语文兴趣的目的。而这一切又是基于一种重要的理念,那就是“平等”,只有平等,孩子们的心扉才会向你敞开。

还是先说“对话”,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但对话有“形式上的对话”和“实质性的对话”之别,前者如“问答”,后者则必须具备三个特征:认知共振、思维同步和情感共鸣。我用“实质性对话”实现与孩子们的精神相遇。因此,我的语文课堂总是民主的、开放的、交往的。

“对话”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而“课程”则是“教什么”了。我有一个理想,就是以丰富的“课程”润泽孩子们的语文生活。为此,我们取“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之意成立了“行舟文学社”,并开发出了“六种产品”:“行舟阅读”“行舟练笔 ”“行舟聆听 ”“行舟演讲 ”“行舟研究”“行舟评价”。具体有一些系列,如,“读书会系列”“我眼中的文学大家系列”“听王老师讲写作系列”等等。这些丰富的课程是和课文教学并行的,当然,课文教学是“整合性教学”了。

您也提到了我的“手记”,它有一个标题,叫做“共享幸福而完整的语文学习生活”,这也算是我的语文教育的核心理念吧。“完整”,是因为课程涵盖了“读”“写”“听”“说”“研”五大部分;“幸福”是指“对话式教学”“自主学习”等方法;“共享”则是师生共有的一种积极、昂扬的学习姿态。

“‘六个一’工程,

改变自己的行走方式”

记者:通常除了上课,老师需要做的就是作业,您在此之外有什么独到的追求和做法吗?

王益民:我的语文教育生活概括起来有“六个一”工程:一堂好课——“语文对话式教学”;一套自编教材——《文学读本》(五册)、《满眼风光北固楼——诗词百首》;一个文学社——“行舟文学社”;一份文学报——《行舟文苑》小报;一项省级规划课题——“初中语文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一家教育生活馆——“王益民教育生活馆”。这“六个一”工程是我和孩子们的语文工程。

每天,我把心血洒进“对话式”课堂;我把智慧融进“自编教材”;我把热情照进“文学社”;我把耕耘放进“文学小报”;我把思想贯穿于“课题研究”;我把第九小时奉献给了我的“生活馆”。今天,改变了行走方式,明天,我的孩子们会因为我的改变而改变。

记者:听说您领衔的“语文对话式教学实践与研究”最近获江苏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能介绍下吗?

王益民:这一奖项是由省政府颁发的,有一定的含金量,也标志这我的语文“对话式教学”课堂教学特色得到认可。这种教学主要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对话式。师生、生生、生本、师本等课堂关系完全在平等中进行,让学生的智慧在课堂中能得以最大发挥;让学生的能力在课堂里能得以最大程度的提高。二是自主式。“学生会的坚决不教”,学生不会的自主完成,教师仅是愤悱之时“启”与“发”。三是“合作式”,语文学习需要“独学”,也需要“对学”“组学”“班学”,在合作中生成。四是“主体式”。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永远不让学生背答案,拒绝各种教辅,让学生在独立阅读中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和自己对于文本的独立理解。

用课堂表达教学思想;用教学思想引领课堂。我还在路上。

“真正的名师,一定是在

黑暗中独自成长的那种人”

记者:王老师,您的“王益民语文生活馆”有300多万原创文字,您还把这些文字结集成书,这些做法您是出于怎样的思考?

王益民:首先是“因为学术”啦。培根说过这样的话,“阅读使人渊博,讨论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平时写博多是“随手记”,表达难免粗糙,结集还能借助编辑的力量凝练自己的思想与文字。也能将平时碎片化的思考连成一个体系,从理念到理论。当然,也为明天自己的语文更让孩子们喜欢。

再是“因为自己”。三十年的语文生涯,一路风雨,更有阳光。我告诫自己,真正的名师,一定是在黑暗中独自成长的那种人。通过专著,为自己留下生命运行的轨迹,不管深浅、无论高低;为自己的语文教育建立一座驿站,稍事休憩,然后,紧一紧鞋带,再次出发;同时,我也是一个很“自恋”的人,为自己老了以后的“自恋”留一个理由嘛。

记者:您的语文生活是如此丰富,是什么动力促使您完成每一项改革、每一个文字?

王益民:平庸的人只有一条命,叫性命;优秀的人会有两条命,性命和生命;卓越的人则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性命、生命和使命,分别代表生存、生活和责任。我拒绝平庸、崇尚优秀、追求卓越。如此,而已。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