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12.21
【版次】第7版 (辉煌十一五 陕西新跨越)
【入库时间】20110412
【全文】

这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歌于斯的家园。这是几代人用生命奠基的土地。在历史与现实的交错中,我们回望过去,耕耘现在,触摸未来。 ——题记 回望故园 在我们出生之前,王益早已与天地同在,在我们离开之后,王益依然会长存于世。他是我们的过去,也是未来。作为过客,我们无法错过这个比我们生命更加古老和年轻的命题——王益是什么?什么是王益?在历史与现实的交错中,我们想要再次回望来时路。 从西安出发,一路向北,在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的过渡带上,静静地矗立着这么一座山城——铜川市王益区,一方孕育神奇、包容万象的黄壤绿野,一颗渭北黑腰带上的璀璨明珠。王益北挽榆塞,南凭帝京、东望河洛、西揽关陇。王益秦隶内史,晋设频阳,北魏太平真君七年此地首设铜官县,孝武帝时另设黄堡县,北魏建德年间更名为同官县,后历经各代。为与潼关区别,1946年更名为铜川县,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铜川设市,王益便成为铜川市行政驻地。1980年在此设立铜川市城区,2000年更名为铜川市王益区;全区现辖两镇一乡四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62.2平方公里,总人口22.8万人,是铜川市经济、文化、金融、商贸中心。 循着先人的足迹,让我们穿越漫漫的历史长河,向着遥远的远古回溯。当我们走进王益时,王益也从历史的深处向我们走来。灿烂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在这里呈现,中国四大爱情传说之一的“孟姜女传说”在这里传唱,历经千年而不息的耀州窑火在这里点燃。有人说,她是一座煤城,从宋元至今一直慷慨无私地向人们送去温暖和光明;有人说,她是一座建材城,用水泥和砾石撑起共和国座座大厦;有人说,她是一座移民城,伴随着唐宋耀州窑的炉火,宋元时期煤矿的开采,以及近现代建材业的兴盛,一批又一批怀揣梦想的人们踏上这块成就梦想的土地,上演了一个又一个王益传奇。 “民之初生,自土沮漆”。这是《诗经》中对漆水的记载。源远流长的漆水河是滋润这方热土、养育这方儿女的的母亲河,沿河两岸土地肥沃,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人类很早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且孕育了辉煌的远古文明。 1978年,一个令考古界振奋的消息从今天的王益区王家河镇炭科沟村传出,在这里,人们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夹砂红陶、灰陶、泥质红陶罐等史前陶器,以及新石器时期的红陶、彩陶残片,汉代的灰陶、绳纹灰陶片,唐代的青釉瓷盆和白釉碗。1980年,在距炭科沟遗址北约2公里的王家河遗址,又出土了仰韶时期的 “堆塑人首臂虎纹褐陶罐”。当我们重新审视脚下的每一寸土地时,人们惊叹在脚下不同色泽的土层里,竟然承载着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1200年长达4000多年的繁盛与辉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协会常务理事禚振西这样感叹,“30年来,我们在漆水河两岸发现了多处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遗址密集、范围较大,在渭北一带特别有名。” 远古的先民们已渐行渐远,但他们将人类第一次改变物质结构的完美结晶——陶器瓷器留给了我们,见证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由洪荒走向文明,折射出华夏文明光耀世界的七彩光环。 范晓慧,一个黄堡镇孟家塬村的普通农家媳妇。农闲之时,范晓慧总爱和村民们聚在一起,亮开嗓门,用古韵秦声传唱一个流芳千古的传说——孟姜女的故事,因为当地村民坚持认为,孟姜女就是孟家塬人。 据山海关孟姜女庙碑刻记载,“贞女孟姜,陕西同官人”。相传,孟姜女为夫送寒衣,哭倒长城八百里,始皇降罪,赐孟家塬村民姓氏为“死”。至汉,村民才改“死”姓为“史”姓,直到今天,孟家塬村依然史姓居多。孟姜女的时代虽已成为历史深处久远的回响,而忠贞和执着就像基因一样在当地人的血脉中传承、绵延,犹如漫山遍野的桃花分外妖娆。 “你拍一,我拍一,益王落难到这里。你拍二,我拍二,助人为乐民为伴(儿)。你拍三,我拍三,开仓济民渡难关……”这是王益乡王益村孩子传唱的儿歌,正是这首儿歌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埋藏在这片黄土下久远的感动。相传,隋唐年间,一位官拜益王的人,为避难隐居这里。这一年,恰逢灾荒,颗粒无收,益王冒着被朝廷捉拿的危险,开仓放粮,救助乡民。益王去世后,村民为了追念他,将“益王”两字倒置,改村名叫王益村,并建寺立塔,纪念这位为民舍命的益王。 曾经香火兴盛的兴元寺已不复存在,但兴元寺塔,却在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沧桑和风雨洗礼后,依然根基稳固,显露着宽厚包容、尚德重礼的风骨。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益王的乐善好施影响着这里的民风、乡风,而当地人勤劳质朴、宽厚包容、知恩图报的古朴遗风同时也影响着每一个踏上这块土地的寻梦者,并一同化作这方土地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符号。从此,“王益”也由一个村名拓展为一个乡名,又由乡名演变为一个区名。 回望故园,缓缓漆水穿越千年,巍巍关山亘古不变。无论是历史的荣光还是记忆的残片,如今都已淹没在岁月厚重的尘埃里,而王益,则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浩浩洪流中,逐渐成形、清晰、凸现。 薪火相传 如果说是耀州窑的炉火成就了古同官昔日的繁华,那么煤炭和水泥无疑是缔造今日铜川的根基。千百年中,王益辉煌过,也沉寂过,她生存下来,强壮起来,并且一点点地渗透到我们的血脉中。王益是什么?什么是王益?对这个问题的追问,从来都没有唯一和不变的答案。 公元2010年6月,当代中国最大的陶瓷专题博物馆——耀州窑博物馆重新开馆。馆前硕大的倒流壶倾泻而下的水柱,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耀州窑曾经的辉煌。展厅内,件件国宝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件件瓷珍竞相绽放,置身其间,静心感悟,您定会听到净如天籁的历史回响。 只是那一抹如玉的青釉,便惊艳陶瓷世界;只是那一团熊熊炉火,便延续古今千年。发现于黄堡,现珍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德应侯碑”,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最早记录陶瓷工艺的碑刻。正是在这块不朽的石碑上,錾刻着这样一个不朽的梦想。晋永和年间,一位身怀陶技的年轻艺人,为了心中的“乐土”,一双草鞋,一副行囊,一份寻找的心情,一个执著的追求,就这样上路了。他来到黄堡,用这里特有的陶土烧制出造型各异、温润如玉的器皿,并把技艺传授给人们,他就是北方的陶祖——柏林。据《同官县志》载:“南北沿河十里,皆其陶冶之地。”当时漆水河两岸的台地上层层分布着窑炉和作坊,绵延数十里,“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陶工云集,商贾接踵,炉火不夜,成就了东方陶瓷古镇黄堡千年不衰的繁华,“十里窑场”名扬天下。 1948年,考古工作者在黄堡漆水河畔,发掘出大量的唐三彩和琉璃瓦,而大规模的生产作坊遗址的发掘,更是破解了大唐长安城、宫殿建筑所用琉璃瓦来源之谜。难怪诗圣杜甫也会发出这样的惊叹:“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郭”。 耀州窑唐代创烧,五代发展,北宋鼎盛,金代续烧,元末明初移至陈炉。尤其是宋代烧造的耀州青瓷,以其独树一帜的釉色和精巧绝伦的刻花技艺名扬天下,成为北方青瓷的典范,与当时的汝、哥、官、钧、定五大名窑齐名,影响深远。《宋史》中这样评价耀州青瓷“精比琢玉、巧若范金”。宋神宗赵顼特下诏赦封黄堡土山神为“德应侯”,而在“德应侯碑”中,对耀州青瓷的评价则更为生动、准确:“听其声,铿铿如也;观其色,温温如也。” 公元十一世纪初的一天,黄堡子弟赶着几辆马车,满载耀州窑瓷器和家乡父老的重托,向汴梁城驶去,不过这次不是给皇帝进贡,而是去直接贸易。耀州青瓷震动了京师和朝野。后来还在广州、扬州、明州等城市开设了外销点。陶瓷就这样把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王益与世界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数百年大规模的松薪烧制使黄堡附近的柴薪采伐殆尽。陶工在宋代就发明了以煤代薪烧造青瓷的技术。德应侯碑就记载了当时“烈焰中发,青烟外飞”的壮观,这可能就是耀州青瓷贵为皇家贡品的秘密吧。 现存于黄堡镇新村的那口六棱方井,呈倒宝塔状,深120米,但这口建于元朝的方井并不是取水,而是采煤,烧造青瓷。后来,这一技术被一个欧洲人写进《马可波罗游记》中带回了欧洲。500年后,另一个欧洲人才用这种黑色的石头点燃了蒸汽机。 其实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便用煤矸石制造生产、生活用具。铜川煤炭真正作为燃料被认识和利用,则是汉代。《计然万物书》记载“石墨出三辅,上石价六十”,这里的石墨便是煤炭。隋唐时期,煤炭利用更为广泛。自宋以后,煤炭就呵护着黄堡陶瓷一路走来。而采煤业到明清时期,就渐渐摆脱从属地位,成为独立的行业。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年间,当地的小煤窑多达40多个,煤炭年产量已达到2.5万吨,以陶瓷和煤炭为主的近代工业已初具雏形。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中国成立后,年轻的共和国百废待兴,而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使王益这方热土再次受到时代的青睐和眷顾。1953年7月,国家将同官、新建、新泰3个煤矿合并,成立国营铜川煤矿。1955年11月1日,铜川矿务局在王益区红旗街宣布成立。1958年,铜川市也在红旗街正式成立,成为继西安市之后,陕西第二座省辖市和闻名全国的西北煤城。当一车车煤炭沿着咸铜铁路走向祖国各地时,大江南北的产业工人也沿着这条铁路,涌入了这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土。仅“一五”期间,在奠定国家工业基础的156个重点项目中,就有4个安排在铜川。丰富的资源,加上国家重点项目,催生了这一新兴工业城的崛起和繁荣。而铜川、王益,则在开创自己第二次产业辉煌的同时,也迎来了她第二次人口迁移的高潮。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这首唱遍大江南北,激荡几代人心扉的歌曲,就出自铜川一名普通煤矿工人姚晓舟之手。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无数个翻身做主的姚晓舟,迸发出的是建设新中国的冲天干劲。在这片燃烧的土地上,先后涌现出近百位省部级劳动模范,女英雄冯玉萍还受到过周总理的亲切接见。他们是一个英雄的群体,是一个让人崇敬的群体,是他们忍受着矿井下的阴冷和黑暗,用青春热血甚至生命在奠基城市,创造奇迹。 公元二0一0年十一月一日,作为陕西第一家国有煤炭企业,铜川矿务局迎来了她55周岁的生日。半个多世纪来,21万煤矿工人及其家属,已累计生产原煤3亿多吨,上缴税金45亿元,为铜川、为陕西、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快乐工作,体面生活”如缕缕春风,吹遍了以王益为中心的百里矿区。 如果说铜川煤炭为新中国建设奉献了光和热的话,那么铜川建材则为共和国大厦贡献了坚实的基石。原铜川市市长助理倪雪年对水泥有着不解的情结,“铜川发展水泥很优越,这里石灰石质量好,黄土资源好,而且可以就地取材。70年代,从川口到黄堡十里路之间,水泥厂高度密集,在全国的水泥生产史上也是少有的。” 王益区还有一道独特风景——林立的水泥厂。1965年,铜川市水泥厂和新川水泥厂在其点火投产之日,就成为全省仅有的两家机立窑水泥生产企业。如果说水泥生产从无到有是那个时期开拓者的创举的话,那么使用有烟煤烧制水泥,无疑是这块燃烧的土地上另一座高耸的丰碑。因为在以前的教科书里,生产水泥必须要用无烟煤,而铜川缺少无烟煤,新川水泥厂就走出了一条用烟煤生产水泥的道路。 说是煤炭和水泥缔造了铜川,也许有些夸张,但铜川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黑色和灰色作为自己光荣而自豪的主色调。据1971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分别是,原煤613万吨、水泥65万吨、电解铝4672吨、变压器2万千伏安、灯泡97万只、日用陶瓷273万件。基本形成了以煤炭和建材为主的工业产业群及地方工业体系。成为全省重要的建材基地和煤炭基地。 得益于煤炭和建材的强力引领,在依然散发着余温的十里窑场上,水泥厂、灯泡厂、钢铁厂、电磁厂、纺织厂、染织厂、电石厂等大大小小近百家企业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当现代工业化浪潮再次席卷这片创造神奇的土地时,黄堡也再次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重镇。而王益这方热土,也以她开放包容的胸襟,集结并培养了来自天南海北的各路英才。这群拓荒者在简陋的环境中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为王益日后的崛起积累着宝贵的精神财富。但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以及“先生产、后生活”的发展理念,都为这座城市日后的发展,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风雨兼程 回顾人类历史,重大的危机常常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同全国其它资源型城市一样,在走过近半个世纪的荣耀与辉煌后,似乎是一夜之间,畸形的产业使王益一度陷入可怕泥潭。而正是在走出困境的艰辛探索和风雨历程中,王益完成了自己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强劲足音,1980年4月5日,铜川市城区成立了。建区伊始,人们还来不及庆祝,就被这样一盆冷水浇了个透心凉:当年,全区生产总值仅为3531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81.8元。摆在全区人面前的,是这么一份沉甸甸的考卷,如何走出“矿竭城衰”的残酷定律,让老工业基地再次焕发青春与活力? 作为铜川市和铜川矿务局首脑机关驻地,“先矿后市”的发展模式,在王益这块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改革大潮来临时,改革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安置下岗职工,维护社会稳定等等难题,如一块块沉重的乌云,笼罩在山城上空,让人窒息。 资源成就了无数繁荣和梦想。然而,这财富也是一把双刃剑。事实上,隐患就像煤炭一样,深埋在地下,等着被人挖出的那一天。1996年6月,可年产原煤56万吨的桃园煤矿,在经历了40年的辉煌后悄然关闭,一同陷入困顿的,还有矿上以煤为生的人们。而这,仅仅只是开始。由于过度开采,同样曾经辉煌一时的王家河、史家河等几座位于市区的煤矿,也先后因煤源衰竭而关闭。吃了百余年资源饭的王益,最终为煤所困,3.6万煤矿职工下岗,7万家属陷入困境。而煤炭这一支柱的倒塌,就像第一张倒下的多米诺骨牌,辖区内与煤炭相关联的辅助产业也纷纷陷入困境…… 经济发展陷入困境的同时,生态环境的警报其实早已拉响。近百年煤炭、石灰石的过度开采致使大量的土地裸露、水源枯竭、林地被毁。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源污染。“走路眯着眼,上街打着伞,吃饭捂着碗”成为当时环境的真实写照,这座曾经风光无限的煤城,却一度被称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污染,一时成为所有王益人心中的痛…… “屋漏偏逢连阴雨”,对于这句话,王益人自有其刻骨铭心的记忆和理解。基于独特的地质气候条件,“先生产、后生活”的发展理念以及过度膨胀的城市人口,造成这座城市地质灾害频发,城市基础设施负债累累。因此,沿着狭长的川道,居住在在两旁黄土坡上和山沟道里的人们,对阴雨天气更是有着一种难言的恐惧。 1980年,全区共出现7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8千座房屋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6095户、22346人处于沉陷滑塌的危险地带。 人们常用 “困顿茫然”来形容上世纪末的王益。当机器不再轰鸣,矿山不再沸腾,城市也就陷入死一般的寂静。是坐以待毙,还是奋力一搏,成为王益必须直面的生死抉择。 王益的苦难又何尝不是共和国的苦难。这座煤城的兴衰时刻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就在王益陷入泥泞的特殊时期。朱基、温家宝两位共和国总理先后到铜川、到王益视察指导工作。历任省、市主要领导也把关切的目光,投向了负重前行的王益。 1995年,铜川市被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8个试点城市之一,成为西部唯一的试点城市。1998年,铜川市又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列入支持中国21世纪议程能力建设的3个试点城市之一。就在世纪之交的1999年,中央做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 在这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面前,铜川的决策者们不失时机地提出了“5523”战略构想。 “机会永远眷顾有准备的头脑”。在这起承转合的历史关头,王益历届领导班子坚持发扬自强不息、创新奉献的王益精神,团结带领20万王益儿女,走上了栉风沐雨,披荆斩棘的探索之路。30年艰辛求索,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王益自此迈上了科学发展的新征程。 依托老市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大力实施“三产兴区”战略,积极发展休闲娱乐、商贸流通、现代服务三大产业。先后新建、改造了铜川宾馆、铜川饭店、正大百货、百盛国贸等一批商贸服务企业,吸引了苏宁电器、家福乐购物广场、世纪家乐、肯德基、德克士等一批知名品牌入驻,仁和春天、星光百货、云海蓝天等规模较大的商贸企业也迅速崛起,王益成为全市群众购物、消费、休闲娱乐的中心地带,而三产服务业,也逐渐成为王益经济发展中的一匹“黑马”。到2009年,全区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0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 依托老工业基地资源、人才、技术优势,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培育壮大现代建材、纺织服装、装备制造。引进的声威4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附窑尾余热发电项目,开创了西北工业发展的先河;兰德尔环保科技公司的圆顶阀产品荣获“中国名牌”荣誉称号。建秦水泥、同顺铝箔、天博陶瓷、鑫源纺纱等一批招商引资项目使建材、纺织服装、装备制造产业迅速崛起,“老工业基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也明显提高,一、二、三产比重由建区初期的15.9:29.4:54.7调整为1.6:45.4:55,而非公经济更是表现不俗,占到了全区经济的半个天下。 同中国改革开放春潮一起涌入的,是来这里投资、开店、建厂的商人们。在这块投资创业的热土上,他们带来资金、理念、观念的同时,也带来了这里的第三次人口迁移高潮。在这片孕育传奇的土地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商业传奇。 依托城郊型农业优势,大力实施“农业突破”战略,大力扶持果、牧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全区累计发展鲜干果8万亩,培育出了“常家乐”苹果、“孟姜红”鲜桃等果业品牌;建成了齐天乳业、全福庄烤鸡蛋等龙头企业,引进了禾田生猪、正大肉鸡、正和秦川牛等规模养殖企业;打造了赵家塬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塬畔省级“一村一品”农家乐明星村,新农村呈现出了新风貌。 改善环境、经营城市的理念其实很早就在王益扎下了根。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文革”的政治大背景下,年过半百的“铁市长”张铁民,就顶着重重压力和阻力,带领全市人民修河堤、建公园,建设新家园,使老城区形象、功能得到初步改善。时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一场接一场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战役又一次次地在老城区打响。“煤城烧煤”理所当然,而王益却为了环境“壮士断腕”,拆煤棚、封烟道、拔烟囱、迁煤台、通天然气……23座年产低于30万吨的小煤矿全部关停;一个个小陶瓷、小电石、小石灰等污染企业被强制拆除;西北耐火材料厂、陕煤建司水泥厂等5家高污染企业被“请”出市区…… 按照全市“下山出沟,控建增绿,综合改造,提升品位”的总体思路,一个又一个城建项目先后开工。沮河饮水工程、翠屏工程、美化亮丽工程接踵而来。进入新世纪,铜川又先后投入5亿多元全面改造提升老市区。漆水河河滨景观改造、污水处理和城市绿化工程,相继完工。23条背街小巷被彻底改造,10多个街头广场成了市民休闲的最爱。老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优良天数达到334天,比省城西安还多100多天。一座“城在林中、水在城中、水绿共映、自然和谐”的现代都市已经展现在我们眼前。 经济发展了,环境改善了。而诸多攸关百姓福祉的民生项目,同样被决策者记挂在心上。“城市创卫、计生创优、教育创强”一场场攻坚破难,造福百姓的战役,如同建市初期的工业化浪潮一样,再次席卷王益大地,让20万王益儿女真真切切地体验到发展、改革成果的喜悦与甜蜜。 启动于2003年的棚户区、沉陷区、滑塌区居民整体搬迁工程,使数以万计的低收入家庭和昔日的老矿工圆了多年的住房梦。已退休老工人潘克强感叹,“我们这代人的一辈子经历了两件大事。一次是土改,我们分了土地,当家做了主人;一次是棚改,我们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 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就业扶持、教育助学……围绕“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一项项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如滴滴春雨,滋润着王益城乡每一寸土地,温暖着每一个王益人的心田,存留在王益人的集体记忆里。 如果说商贾往来,商业发展再次印证了王益人慷慨包容的品质,那么自强不息、创新奉献的王益精神则让王益人在这起承转合的危难关头,再次迸发出惊人力量。 2008年5月,位于体育桥照金堤的再就业美食一条街正式营业,147名下岗职工在这里不但上了岗,还做起了老板。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就业培训和支持自主创业,一大批下岗失业人员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方向。42岁的袁全国原是桃园煤矿的一名工人。1996年下岗后,干过市场零工、做过小生意,经过SYB免费创业培训后,他做起了烤鸡蛋。区上不仅帮他注册了“全福庄”商标,还为他解决了扩大规模的几十万元资金缺口。如今,袁全国的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火。 数千年来,尤其是建市半个多世纪,自强不息、创新奉献的王益精神,曾经改变了无数个移民王益人的命运,也改变了这块土地自身的命运,在这块释放了普通人能量的土地上,王益的传奇不断上演。 祈愿千年 对于用耀州青瓷开创了一个时代的第一代创业者来说,王益如今的发展已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而对于有着钢铁般意志的王益人而言,他们正用千百年熔炼出的自强不息、创新奉献的王益精神,创造着另一个属于自己的崭新时代。 公元2000年2月18日,新世纪、新千年的钟声刚刚响起,城区更名为王益区。沐浴着新世纪、新千年的晨曦,这块曾经创造了无数辉煌与荣耀的土地,这群曾经为建设新中国而激情燃烧的人们,再次面临着一次全新的机遇和严峻的考量。2000年12月6日,市委、市政府迁往新区新址办公。随着铜川市政治中心南迁新区,部分城市人口和新建项目也随之南移。人们担心,留给王益的,会是一个人去楼空的寂寥和萧条。 2001年,铜川市被列为国家清洁能源试点城市和环境治理重点城市; 2009年,铜川市列为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 2009年,铜川市被列为国家级“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 2009年,铜川市被列为国家“陕甘宁革命老区生态能源经济协调发展试验区”成员城市; …… 时代选择了王益,王益无愧于时代。起初的转身也许并不华丽,而且还伴随着苦涩的泪水。但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庇护下一路走来的王益,同共和国一起成长起来的王益,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强壮起来的王益,用她真实的发展业绩,向祖国、向这方热土,向这里的人们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一个繁荣富裕的“实力王益”,一个开放兴旺的“活力王益”,文明进步的“魅力王益”,如一幅光耀夺目的五彩画卷,在王益大地徐徐展开…… 2009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36.7亿元,较1980年增长了103倍; 2009年,全区地方财政收入突破8000万元,较1980年增长了72倍; 2009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7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40元; 2009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9.9亿元,较1980年增长了61倍; 2009年,全区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5.6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9.8%。 深秋的风带着丝丝寒意,但在这个三口人的家里却显得暖意融融。40岁刚出头的闫冲玉,下岗后被聘上了公益性岗位,负责小区卫生和人口普查工作,丈夫在一家装备制造企业做技术主管,儿子已上高中。这一天,太阳刚刚露出山头,闫女士又开始了新的一天的工作和生活。她忙完家务后便匆匆下楼打扫小区卫生,深秋的阳光暖暖的照在了她的脸上,也照在洁净的小区里。闫女士又换上运动装在小区里跑步,在健身路径上健身,细心品味每天的劳动成果。为丈夫和孩子做可口的饭菜是闫女士一天中最快乐的事,在健身后总要跟朋友到菜市场转转,精心给孩子做好饭,享受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说说笑笑共进午餐的时刻。中午,儿子上学了,丈夫上班了,闫女士也开始了入户进行人口普查登记工作。下午,闫女士与丈夫来到了公婆的住处,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唠家常、谈工作,其乐融融。 这是一座叫王益的城市的早晨。这个人是你,是我、是我们。这里每天都有新的生命诞生,有新的家庭建立。每天在不同的角落里,都在演绎着一个个化茧成蝶的传奇。而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对王益却浑然不觉,但无论我们是欢喜还是忧虑,王益依然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前进着,承载着我们各自的梦想和创造。正是在这块释放了普通人能量的土地上,自强不息,创新奉献的王益传奇仍在不断上演……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满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