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农村难留人 城市超负荷

农村难留人 城市超负荷

作者: 出版日期:2013.11.24 点击数:0

【副篇名】王益雄 王红梅

【报纸名称】:天水日报陇右周刊

【出版日期】2013.11.24

【版次】第01版(日报一版)

【入库时间】20140110

【全文】

十一月十八日,傍晚七点多钟。

16岁的王晓帅(化名)放学后急急匆匆地赶往公交车站,等待公交车的到来。上学、放学、挤车,和王晓帅一样,很多孩子就这样奔波在求学路上。一年前,凭借自己的努力,晓帅从城郊的初中考到了这所位于市中心的省级重点高中。一年后,弟弟也不负众望,考上了哥哥所在的学校。王晓帅的父亲农忙时节在家务农,农闲时打工挣钱,母亲则来到城里照看着他们兄弟俩的生活起居。

“妈妈挺辛苦的,既要给我和弟弟做饭打理家务,还要不时打点零工来补贴家用。”说起父母亲的辛苦,和城市里同龄的孩子相比,晓帅这个农村出来的男孩表现出特有的懂事和稳重。

“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我上过三所小学、一所初中,”晓帅回顾着自己的求学之路:“我一步一步从农村走出来了。”

晓帅兄弟俩和母亲住在坚家河社区的出租房内。每年兄弟俩可以分别领到750元的国家助学金。晓帅因为成绩优异,每个月还会领到学校特别发放的250元生活补助金。

“以前城里人比较排斥农村人,从他们的眼神中就能感觉到,现在这种现象少了,我在这里有很多朋友,念书很开心。”晓帅说,在农村人心里,考大学就是一家人的希望,他很珍惜能在市内最好的高中上学的机会,每天都不懈怠,认真学习。晓帅说,他的目标是考上浙大,努力去更高等的学府汲取知识养分。

在我市这所省级重点高中内,还有很多与晓帅一样凭借自己的努力考进这所学校的农村孩子,他们在发奋苦读的同时,也渐渐适应了城市的生活。

上完一天的最后一节课,小芳(化名)摘下厚重的眼镜,准备在短暂的晚饭后进行晚自习。这个十七岁的女孩来自清水县红堡镇,她是不得已才来到城里读书的,她相信,要想让命运之神垂青自己,就要靠每一天的勤奋与踏实。

“初一的时候我在太平中心中学念书,初二的时候,学校因为人实在太少,被撤了,我们就被四散分到了县里不同的学校。”小芳说,家庭条件好点的,就直接去了县城上学,还有很多同学因为各种原因而辍学。

“我们初中上学是很不方便,交通情况很糟糕,有的同学甚至要花两个多小时才能到学校,中午从来没有回过家。”小芳说着,情绪有点起伏。她说,农村的孩子并不是不想飞得更高,更远,但是,有时候,环境扼杀了很多的愿望和理想。小芳说,她希望城市在教育方面能多帮助农村,让更多的农村孩子享受到良好的教学条件。

“等我长大,我一定要帮助那些和我有着同样经历的孩子,尽可能地为他们做点贡献。”小女孩已经在为将来做着打算,等待她去改变的,还有在田地里默默劳作,支持她的父母。

今年刚上初一的燕山(化名)来自成县。他的妈妈说,为了使娃娃们能受到更好的教育,他们家属院里很多家长早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把孩子转到了我市秦州区或麦积区较为知名的学校。他们家的孩子在小学六年级时才通过一个老乡把孩子转了过来。可是上初中时,一没有门路,二是孩子的户口不在当地,进不了重点中学,孩子最后被分配到一所调配中学,虽然看到这所中学教学硬件设施都很好,但听说升学率并不高,心里很不是滋味。

燕山的爸爸因为还要上班,所以还呆在成县。妈妈为了他上学,关了家里在当地的生意,成了典型的陪读妈妈。在孩子经过两年的学习后,燕山妈妈也很纠结,自孩子转到天水学习后,可能是因为教学方式、学习环境的不同,孩子的学习成绩在这里并不好,对孩子的自信心打击很大,成绩每况愈下,脾气越来越大。燕山的妈妈常常伤心地抹泪,有点后悔把孩子转学到天水了。

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常谈常新的话题。在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的氛围下,为孩子选择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成为中国式父母当下必须去面临的问题。

此前在互联网上盛传着这样一则新闻,安徽淮北市第一幼儿园门前,一百五十多名儿童家长为了孩子上幼儿园昼夜排队等待报名。仅仅是幼儿园,一个孩子接受社会教育的起点,如此大张旗鼓的背后,更多的是家庭的无奈,是教育资源饱和的难堪。以我市为例,公立的幼儿园屈指可数,而臃肿的班级给幼儿教育带来诸多不便。一位幼儿教师告诉记者,在我市很多偏远的农村,幼儿教育基本上处于一个荒芜的状态,孩子们上小学之前基本上是全家庭式教育。在农村经济基础、物质条件改善的今天,不少农村孩子的家长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起跑线”就输给城里的孩子,为此他们不惜花费巨大的代价也要让孩子来到城里,接受优质的教育。这给我市本来就有限的幼儿教育资源带来巨大的负担。而这样的问题在小学和初中显得尤为突出。

十年前我市大部分小学每个年级还只是三四个班,每个班也只不过四十人左右;而十年过后,中心区很多的小学每个年级的班级规模都达到了六个甚至更多,班级人数也颇为庞大,基本每个班都是在六七十人左右。

“小学生正处于一个世界观树立的年纪,很多孩子好动,每天面对七十多个小孩子,我感到压力很大,担子很重。”一名小学教师表达了自己的忧虑。

即使在城市之中,教育资源的分配也一直处在不均的现状。据了解,我市一中、二中、三中在依托学校完善的硬件设施、强大的师资力量,教学成绩突出,每年吸引了我市大量的优质生源,而这些学生在初中就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高中便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而别的学校则存在着或多或少软硬实力的欠缺,难以招到所谓的“优质生源”。在大多数人的意识中,初高中是通向大学的关键,在这一环节的选择上,家长们无疑希望孩子能够在一个稳定、高效的环境中飞得更高。

在地区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则存在着更为严重的倾斜。2012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07%,但这其中有多少是用于发展西北、西南这些较落后地区的教育事业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去大力发展贫困地区教育事业,这些地区的教学环境虽然有了显著的改善,但相比于东部发达地区,仍然是天壤之别。

“不要说东部地区了,就我们镇的小学的环境,和市里的小学也是没法比的。”来自秦安在市内打工的青年杨成感触颇深:“小时候在我们镇上念书,念着念着同学越来越少,没有了学习氛围,到后来自己也便辍学打工了。我以后有了孩子,肯定会尽量让他在城市里念书。”

在政府调控失衡的情况下,校方作为教育的承载体,尽可能地在为弱化不公的资源分配做着最大的努力。市一中高二年级班主任刘老师对于当下的教育局面有着自己的理解:“教育是立国之本,但现实社会中城市和农村或者城市内各学校确实存在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一方面需要政府相应的政策制度调整,一方面也需要依靠社会团体的力量来调节不公。”刘老师介绍,在他们学校,对于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尽力给予生活上的补助,每年大约有百分之三十的贫困学生可以领到750元的国家助学金,每个月还能享受到250元的学校生活补助金,学校尽最大的努力让这些学生在学习之外不要有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一中也经常与张家川等县区的偏远学校进行一些教学交流,把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输送给他们,让更多的孩子最大限度地享受到优质教学资源。

每到放学的时间,各个小学的校门口总会挤满来接孩子的家长,各类私家车肆意停放,不仅给市区的交通带来压力,也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曹女士的一双儿女现就读于新华门小学二年级与三年级,曹女士说,她老家在麦积区西坪乡,因为想让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下成长,便带儿子和女儿来市内上学。曹女士说,乡上的小学条件太差了,老师年纪也很大,很难传授新鲜的事物给孩子们,虽然在这里上学花费多点,但家长心里踏实。现在的孩子将来社会竞争压力大,农村的产出越来越少,没本事,生存都是问题。要是老家那边的学校教学条件好,她们也不愿将孩子送在几十公里之外学习。

一切为了孩子,无论这句话放在哪个时期都没有错,但是这个城市因此所承担的压力,常人无法察觉。一个城市如果超出了它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那么城市的生态环境、就业环境以及生活成本等各个方面都将遭遇挑战。

一家房产中介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些年来秦州区中小学附近的房屋出租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对于市民购置房屋肯定会有影响。这位工作人员说,一套位于绿色市场附近面积约五六十平米的二手房,由于距离市一中仅有十分钟的步行路程,如今可以卖到六十万,接近其他地区新房价格。

现今,越来越多农村的孩子来到城市求学,并且逐年呈低龄化趋势。这充分说明了当今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但同时,适龄人群的定向迁徙造成了广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浪费。一方面是农村修建的新校舍空空荡荡,另一方面却是城市教育资源的不堪负重,择校费、超大班等一些列问题接踵而至,老师累,家长急。

从半山腰开始徒步行走,近半小时后,记者来到了这所位于秦安县安伏乡剪湾村的剪湾小学。仅从外部环境,乍看之下,会以为这里是一处库房。学校横在半山腰突出的梁上,门口堆满了杂物。剪湾小学占地大约三百平方米左右,有四间活动板房的教室。走近教室,记者才发现这所服务范围达四个村的完全小学只有十七名学生。正在上课的年轻的男老师显然对突如其来的“客人”感到惊讶,赶忙从教室走了出来。

当得知记者的来意之后,张老师介绍了这所学校目前的情况。

“我2007年从合作师专毕业后就被分配到了这里,当时学校里有一百来号孩子,这让刚毕业的我也信心满满,决心要全身心地投入农村的教育事业中。”

“可近两三年,学校的孩子越来越少。一部分孩子到山下的叶堡镇上学,一部分家里经济条件好的,父母陪读着都去县城了。”张老师望了望操场上飘扬的国旗,也有些无奈。

“学校服务区内的四个村子里的孩子来这上学,交通上确实也不方便,尤其是下雨下雪的时候,山大沟深,给孩子的安全带来不小的隐患。”张老师说。

几个孩子在教室里探出脑袋张望着外面,尽管生了火,教室里还是寒意袭人。教室后面的厕所散发着阵阵恶臭,旁边因地震隐患而废弃了的危房里堆满了冬天供孩子们取暖的煤,本来就不大的操场上杂草丛生。

“我们现在有五个老师,负责着这十七个孩子日常的教学工作。这个学期,六年级没有孩子,一年级的学生只有一个,实在没办法,只能让他直接跟着二年级的班上了。”张老师苦笑着:“我也是农村长大的,也想为农村的孩子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条件艰苦点我们作为老师没有怨言,可是没有学生,老师也没劲。确实也苦了这十几个留下的孩子了……”

剪湾小学的这种现状,也许并不能代表我市偏远农村教育现状,但不可否认,这种现象在我市农村偏远地区并不少见。客观地讲,这是西北偏远山区初级阶段教育的一个缩影。

没有学生可教,农村教育环境艰苦,待遇低,农村学校的老师不安心,老师“留”不住,教师队伍越来越不稳定。多种因素的恶性循环下,农村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村教育的滞后,直接影响到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并导致城乡两极化现象愈发严重,给“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带来巨大阻力;同时大量的农村孩子涌入城市,也给城市的教育带来不小的负担,普遍反映在学校校舍紧张,师资力量不够用,班级大,学生多,农村和城市教育资源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教育是立国之本。一个民族的兴旺、一个国家的富强,终需要依靠教育来实现。教育不仅仅是一句空话,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与民间、团体与个人的互相协调,需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也需要全社会真正给予实质性的关注。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城乡一体化的进度在不断加深,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终究会被打破,但在此之前,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从2001年开始我国掀起优化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的撤点并校风潮,十多年过去了,农村教育出现一种衰败景象:乡村小学越来越小、老师越来越老、学生越来越少,甚至在一些学校里老师比学生多,最终不得不关门。当生源一点一点衰减的时候,经受拷问的不只是学生,还有家长对学校逐渐丧失的信心以及乡村老师们对未来或多或少的迷茫。

秦安县安伏乡剪湾村的剪湾小学偌大的教室里,只有六个孩子在上课。

剪湾小学残缺不全的围墙后面,“教育改变命运,知识成就未来”这样的标语格外醒目。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