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生活大奖为多元和新鲜找到出口
【副篇名】期待更多的“小趣味”和“微能量” 卢亮 陈勇坚 徐异菲 蒯景怡 周正阳 谢宇野 黄璐 王相明 胡可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12.12
【版次】[SA44][深圳读本 生活大奖]
【入库时间】20130310
【全文】
2012
深港生活大奖之现场主持人及颁奖嘉宾(下)
“深港生活大奖的人文性就在于此,当人们无法把握新鲜事物的利弊取舍,大奖却能很快点破指引”,先锋城市运营专家罗雷这样定义活动的人文性。多元、多维、包容、小众这些都成为颁奖嘉宾们提及最多的关键词。他们不约而同地把自身对城市的细微体察和这个独特的颁发给“生活”的奖项对接,享受这一思维开放和碰撞的过程。
有趣的是,不少嘉宾都提出了对“无聊奖”的怀念,“宏大叙事”和“整体艺术”的语境下,需要更多有料有聊的人和事,而这也可以为深港生活大奖提供更多的“意外”。
苟骅
南都全媒体运管委委员、南都网公司CEO
易建联和何韵诗领奖场景让人印象深刻
2012深港生活大奖最具喜感、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当是同获年度风尚人物奖的易建联和何韵诗邂逅在当天的领奖台上时,两人身高落差如此夸张,特别是易建联被主持人问到面对一位公开宣布“出柜”的女同性恋者大谈选择女友的标准,有些反讽的意味,却也是对深港生活大奖高度和宽容度的精妙阐释。
张达利
知名设计师
人文建筑让城市和人彼此建立平等互信
香港诚品书店是人文台湾的他城延展,亚洲艺术文献库的史料梳理更胜于它的建筑载体,南山婚礼堂让婚姻更具仪式感,紫苑用自身行动对老建筑风格予以敬意。张达利认为位列获奖名单的人文空间或打破常规,或还原古朴的城市建筑,它们的人文性让与其接触的人更感安全舒适。人文建筑无疑拉近人们与现代都市生活的距离,让大家在建筑中感受到的便利与快乐,这将直接影响城市人与依附城市的感情,让彼此建立平等互信。
麦广丽
慈善和时尚专家
“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高大命题在大奖找到依托
当人们还在讨论城市环境让道于经济发展的恶性事件的时候,深港生活大奖已经在用敏锐触觉搜罗双城政府机构、民间社团以及社会个人对于环境保护、动物关爱以及城市保育做出的努力。麦广丽认为这是深港生活大奖最有魅力之处,不去指责批评,而是以发现的眼光,让人们看到社会正能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看上去高远重大、有些虚无缥缈的命题在深港生活大奖内找到依托,2012年的年度梳理让人们看到了深港两地对城市的人文关怀,这份关爱最终降落到每个城市人的肌肤及内里。
罗雷
先锋城市运营专家
新鲜事物在这里找到人文出口,迅速定位
可惜的是,作为年度生活方式推动奖颁奖人罗雷很少玩微信;而值得庆幸的是,他还没有需要去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看病。在奖项设置上,他看到了微信与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对于传统行为准则的挑战,这些新鲜事物直接让人们在保守与新潮中抉择。罗雷认为深港生活大奖的人文性就在于此,当人们无法把握新鲜事物的利弊取舍,大奖却能很快点破指引,正如微信以及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无论未来医疗体系或者通讯工具如何变化,而深港生活大奖将始终以人文的包容态度来表彰它们,让新鲜事物找到人文出口,迅速定位。
陈朝华
南方都市报常务副总编辑、南都周刊总编
大奖还需要一点微能量
“现场我感受到的正能量非常丰满,但我们似乎还需要一点微能量。相比于中规中矩,我更倾向于亦庄亦谐。也就是说,不要那么严肃,不要一本正经。哪怕是小小恶搞,也能传递另一种情怀。”陈朝华认为生活大奖还可以再“意外”一些,他对2010年深港生活大奖评选出“年度最无聊的人”印象深刻,提议深港生活大奖可以继续开放思维,比如评选“最爱做白日梦的人”、“玩微信最长时间的人”等。他说,“名人固然有权威性,但也不妨融入更多的城市人物,形成更立体生动的人文创意和感染力。”
洪刚
高端休闲产业专家
获奖社团显示了城市的包容、气度以及维度
同样是深港生活大奖现场观礼嘉宾阳基集团总裁张梧峰在微博里写对洪刚的颁奖观感贴切极了:他迈着坚毅的步伐,直面内心深处艰涩的孤独感,为深港生活大奖颁发“年度社团奖”。颁奖人洪刚曾每日单车骑行往返华侨城与蛇口看尽沿途风景,又早早了解苏黎世“同志嘉年华”,他认为这两个获奖社团显示了城市的包容、气度以及维度。这是对情感平等选择权以及舒缓城市压力的方式的肯定。当然,他颁奖时略带严肃的忧思或许更来自与嘉宾的交流与思考,他喜欢这种不同圈子交叉式的聚会,能在放松状态下有深度思考是嘉宾在深港生活大奖上的共同感受。
刘天赐
香港知名编剧、跨媒体人
从没有见过这样的颁奖礼,就是一个词“update”
“我从没有见过这样的颁奖礼,就是一个词‘up-date’(现代感)。”刘天赐出席过的颁奖礼不少,不单香港,北京、上海也有多次,但是本次大奖却让他惊呼“不一样”,虽然和几位老友一起出席颁奖礼,但是有几次刘天赐忍不住“擅自离队”,他背着手仰着头在二楼大厅独自徘徊了几次,还拉一旁的工作人员询问场馆的设计和现场布置的情景,“其他人还以为我是不是要筹备颁奖礼,不过作为一个创意人,这里的一切非常新奇,非常吸引我。”
美食送上又让刘天赐惊艳一回,他自嘲吃是香港人的宗教,出席颁奖礼有这样高水准又富于创意的食物真是意外惊喜,“你们找得到这么好的美食,怎么却没有设立一个年度美食奖呢?提供食物这一家就当得起!”
程益中
知名传媒人
给小众杂志颁奖,促进社会文化生态的丰盈丰富
不做大做强就不能存活。不人文的社会文化生态的结果就是单一与单调。继去年出任年度传媒奖项颁奖嘉宾之后,程益中今年再次给深港生活大奖颁出重量级的传媒贡献奖。
程益中认为,在民生新闻上大做文章,能满足公众的好奇心和喜欢看热闹的心理,客观上也能主持社会公道、伸张正义。这即便不是传媒价值的全部,也会是一部分价值。而像《cup》这类小众杂志的坚持很可贵,他对于他们获奖很认可。“内地的悲哀在于,由于我们是一个官本位的环境,以权力为核心,围绕权力而渐次展开,权力至上和崇拜权力的结果就是容不下弱者和小众,一切都必须做大做强,否则就不能存活。这样一来社会文化生态就单一单调,就不会多元化,就不丰盈丰富。”
此外,全场最令他印象深刻的两个获奖者是南山婚礼堂与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前者把政府婚姻登记处,设计成庄严圣洁的婚姻殿堂,非常有想像力和创造性;后者是深港两地深度合作的新型项目,对内地公众十分关切的医改和医德医风问题,无疑将产生深刻影响。”
南岛
深港生活大奖执行主席、深港人文生活馆馆长、南方都市报深圳杂志部主任
深港生活大奖,是“生”和“活”的互相致敬
作为活动的执行主席,南岛这样定义深港人文生活大奖:一次“生”和“活”的相互致敬。他认为活动的初衷,其实就在陈幼坚为大奖设计的LOGO中,对“活”字提出的期待里。当GDP量产数字意义上“相似的幸福”时,真正抵达生活本质的却是那些由人文滋养的“不相似的幸福”。
他认为,从“以美好对抗功利”到“把人文还给城市”,再到今年的主题“城市与人文重归美好”,完成的是一次思想的进阶:由观念的对抗,理想的落地,到价值观的修成正果。
深圳-香港的双重视角,希望给两座城市的人看见人文生活的互文。2010年南都开辟“深圳热爱”版面,去年改版为“走读深港”,今年再次升级为“人文香港”,对两个城市由“形态”走向“肌理”探究,最终的奢想是能形成一门新的显学:深港比较学。
当然,他的“野心”还不止这些。2012年揭幕的深港人文生活馆,要参与和熔炼双城人文,为深港生活的进化输出动力。因为他理解的媒体,在文本力量之外,还应该有发起生活运动的能量。它的使命不仅在当下,更在远方,它要替深港双城的未来埋下一颗人文的种子。
于长江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副院长
对深港社会人文的空白还可以深度挖掘
对于这次生活大奖,于长江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个奖项已经举办了六届,不可避免地将会遇到“七年之痒”的困境,除了创新之外没有其他解决方法。深港生活大奖对两地人文复兴之风的推动是显而易见的,活动的影响力也逐渐在扩大;但同时也要看到,在各种矛盾关系的作用下,深港大奖的加权效应、在社会生活所占的比重在相对缩小着,同时深港的一些社会人文空白还需要大家来深度挖掘。相对于诺贝尔奖已经非常固定的奖项设置,于长江建议深港人文大奖的奖项可以更灵活一些,特别是对那些未知的、已经开始萌芽、新锐的等新事物要抱有更大的好奇心和宽容度,这样做的话反而能提升生活大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存在感和感召力。
高海燕
深圳市都会城市研究院院长
大奖在提名阶段就可以让大众积极参与进来
高海燕指出,深港生活大奖最需要改变的可能就是评选方式,因为无论是提名还是终选,目前大会还停留在精英式的评选方式上,他建议以后在提名阶段就让大众积极参与进来,这是因为生活的创造一直在民间,这样做的话大家可能会看到一个更不一样的香港和深圳。谈起生活大奖,高海燕最觊觎的一个奖项就是“无聊奖”。他认为如今这个城市、这个世界实在太忙碌了,说大话、办大事的人太多,而且都是有料有聊的人。中国人大多数都是在“宏大叙事”和“整体艺术”的环境下长大,所以大家能在公共语境中,看到遍地的义正辞严。或许,我们身处的这个城市需要一些有闲无聊的人来充实和提升整个都市的趣味性。
计文覃
时尚产业专家
人文,从口号具象到明星和市民对生活方式的推进
关注到香港明星对公益事业的坚持,普通市民对城市生活方式的推动,计文覃认为这是此次深港生活大奖比往年更深入之处。在深港,人文不只是一句口号,这将具象到一次骑行观察城市之旅、一次观鸟保护环境活动,或是任何与城市保育贴切结合的项目。当每个市民都参与进来,促进政府思考,民间与官方共同努力,将来一定会诞生更多让人舒心愉快的生活方式,人人都感受到这种人文抚慰。深港人文大奖有义务以及责任促使城市生活“慢下来”。
出品:南都深圳杂志部监制:夏逸陶池少伟总策划:南岛策划统筹:马凌周吟王相明谢湘南采写:南都记者卢亮陈勇坚徐异菲蒯景怡周正阳谢宇野黄璐王相明摄影: 南都记者胡可LOGO设计:陈幼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