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味觉的“真人图书馆”,读到情感、传承和国际化
【副篇名】 马凌 周吟 王相明 董馨 田恬 晏婵婵 周正阳 蒯景怡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11.30
【版次】[SA32][城市头条]
【入库时间】20140110
【全文】
当央视二套将新近推出的《味觉大战》定位为中国味道的国际化表达时,它自己或许都没有意识到其中所吐纳的全部语义。在娱乐化的表现之下,平民的情感叙事,这一次换成了刀功与配菜来吟诵;味觉的家族传承,在烹饪与评论中重寻脉络;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过渡,都在锅碗瓢盆与小火慢炖中展露痕迹。更别忘了,它还实证了社会学语境里文化融合的共识——— 在生活细节亦即衣食住行的冲突与碰撞中率先完成彼此的混血。假如使用综合立体主义来解构这场“味觉大战”,它的词条下拥有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释义——— 它是味觉的真人图书馆、情感叙事诗,也是用味觉书写的家族史;它在屏幕上汇报演出的不是厨艺大赛类疲弱审美的视觉,而是味觉的符号化、传承性、现代化与国际化。
它在味觉的真人图书馆里展开家族和情感叙事
外婆的牙掉光了,所以做软软的红烧肉她才能嚼得动。这是本年度最好的一句抒情诗。参赛者刘春晓说出的这句话,与红烧肉的味觉分子,生成一只无形的手,在观者心里翻动。这一刻,每个人的味觉系统都在模拟和回味一种情绪,它盛放在昏暗灶台上、补疤的海碗里,它是堂屋餐桌上的吞咽和一张皱纹里长满慈爱的脸,它曾经是外婆做给我们吃的红烧肉,现在我们做给她吃。它很成功,刺激到我们的交感神经和泪腺。
马丁·布莱斯特在他的电影《闻香识女人》中曾经充分乃至过分地展示了味觉的记忆与联想功能,这一次,《味觉大战》则经由记忆的路径链接上味觉的另一个功能——— 储存情感。
当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者、烹饪出色香味各异的菜品时,节目成为一个味觉的真人图书馆,一个叙事的文库。他们与屏幕前的观众交换似曾相识的视觉与叙述,撕掉味觉的封条,叫醒记忆,把人拉向情感的纵深。
相比味觉自身所造出的通感,味觉的前奏同样值得关注。频率、手势迥异的刀功,个性化的掌勺、翻锅,甚至不同的盛盘方式……一个个家族的味觉传承就有了鲜活的陈述,举手投足中是妈妈、外婆、奶奶的影子,从烹饪方式到成品的口味,是一个家族的味觉标签。历史的传承首先是生活的传承,而生活最难磨灭。从另一个角度看,《味觉大战》在记录一个个具体细微的人的味觉家族史,在传统建筑、乡土、文学被快速城市化崩塌的当下,只有生活的惯性还在倔强地维系着自身的血脉。
它隐藏着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过渡的一部分细节
在西门子的现代厨房里做中式餐饮,《味觉大战》自身的背景设置就毫不避讳地袒露着中
西碰撞的鲜明意图,如果顺着这一语境继续往下探,我们还会看到传统中式烹饪在现代厨房里的妥协与改良。与《舌尖上的中国》相比,它不再纠结于传统小吃、本地食材与土法,而是鼓励参赛者无论在烹饪方式还是视觉呈现上,都依照时代的路径,完成向现代化的过渡。
参赛者陈刚在红烧小排骨里加入猕猴桃,失败了;易栗栗在豆腐里加入了草莓,成功了,他们或者调试传统烹饪的口径期待与时代对接,或者加入现代化的作料达成时尚的蜕变,他们的尝试与当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实践极其相似,于不断试错中,发现转换的可能,这样的可能性,肯定不止一种。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最终晋级的参赛者中,海归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他们自身就是兼具双重文化背景的国际人,游走于中西美食之间,他们要求健康、绿色和无污染的食材,也要在口舌之间尝到故乡的味道,他们对中西的烹饪观念和方法进行嫁接、组合,创造出更具普适性的味觉,这种普适性更贴近国际化的定义。据说很多海归实在不愿忍受一成不变的西餐味道,才操勺从厨艺零基础磨练出参赛水准,味觉的国际化中相当一部分是被逼出来的。
海归因为思念故乡开启了味觉国际化的实验,《味觉大战》同样也没错过乡土情怀的戏份,尽管稍稍点了一下参赛者的地域,但一道道菜品的名称,日落夏威夷、椒麻鸡中翅、云南鬼鸡、泰式煎鸡排、土豆泥……则将味觉的地域性凸显。海归的味觉、荷兰人的味觉、广州人的味觉、上海人的味觉,味觉是一群人的标签,也是尝得到看不见的标识,评委们经常在嘴里念叨的情怀,其实就包括了乡土情怀,饭馆是陌生城市里最快找到同乡的媒介,它所提供的味觉让人们找到归属感和存在感。随着《味觉大战》的热播,我们还会经历更多次身份认同的触动,唯一的遗憾,就是我们只能看却吃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