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凭什么比专业厨师更牛?
【副篇名】 马凌 周吟 王相明 董馨 田恬 晏婵婵 周正阳 蒯景怡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11.30
【版次】[SA26][城市头条]
【入库时间】20140110
【全文】
高手云集的《味觉大战》,最后进入12强的选手当中却几乎没有专业厨师的影子。是三位评委的味蕾都出现问题,还是业余选手集体发挥超常?掀开选手背后的故事,却发现,比起分毫不差、计算精准的烹饪技艺,一个公务员爱上美食的理由、一个物流人员分享美食的慷慨、一个健身教练与美食的相思相守,以及一个新西兰老外用美食呈现的诚意,似乎更能撩拨起评委的味蕾,也更能激发起每一个普通人想起自己关于美食的记忆。
上了节目之后每天40多个同事找他要饭吃
邹志标,27岁,物流网络规划
自从上了节目小红了一把之后,邹志标简直太苦恼了。因为节目上一句:为了保持厨艺水准,每天都做饭,做便当带到公司,跟同事分享很有成就感。导致每天至少有40多个同事都来问他要饭吃。有些人更直接:“来嘛,什么时候到我家里做顿饭去!”
“我只有一双手,4个饭盒,做出来的菜根本不够他们分啊!”邹志标这样说。不担心因为做菜做多了影响生意吗?“现在我坐办公室啊,很有时间的。”节目上他做的毛氏红烧肉,让大批观众流口水,甚至还有人发帖求问邹志标毛氏红烧肉的详细做法。据说,这款红烧肉,是他自己摸索出来的,为什么?他直言,一个吃货连一款肉菜都做不好,哪里还有什么江湖地位可言啊!回到家,朋友们也没有放过他,单是节目上的红烧肉,他就已经在随后的时间里做过十几次了。他一点都不觉得烦,甚至还窃喜有一次自己超常发挥,做出来的红烧肉居然比节目上的还要好吃十倍,然后一阵唏嘘感叹,评委们太没有口福了。
自学成才,谁能和他比拼烹饪时间。据说从7岁起,邹志标就已经开始帮奶奶分担家务,学习做菜了。那时候,他对于肉菜还是很崇敬的,不敢轻易下手,担心手一哆嗦,肉菜没掌握好火候,就被自己浪费了,关键是肉还都那么贵。逐渐掌握技巧后,他才放开手脚。自己在肉菜上做科研做得太多,以至于随便一只猪拉过来,他能把猪的全部零部件都做成一道菜。邹志标只在做肉菜这件事上长情,其他选手都在拼命讲摆盘、装饰和混搭,他则从头到尾想着怎么把肉菜做得最好吃。邹志标一直感叹:“肉,怎么吃都香啊!”
别人都纷纷捧邹志标的“肉”场,恨不得提早半年预订他烹饪红烧肉的时间。邹志标最希望吃的那个人是自己的奶奶,为了过年让奶奶吃到这款出名的红烧肉,最近,他还不断改良配方,希望肉变得更软糯一些,更能适应老人家的口味。
快要结束采访时,邹志标八卦精神附体,询问记者刚刚采访的谁,当得知是祝伟章,他肯定又赞扬地说了一句:“哦,是那个高富帅。”当谈及祝伟章很喜欢创意混搭菜式时,邹志标很快地接话:“我也喜欢混搭啊,炒菜时辣椒和肉也是混搭,我的菜就是那种偏中式、偏家常的混搭。”
“高富帅”不吃味精,出去吃饭还自带食用油!
祝伟章,迷食俱乐部创始人、意大利归国经济学硕士
很难想象祝伟章这么一个偏中老年传统、正派男子的名字会安在一个在国外长大、读书的海归身上。他绝对是偏感性和敏感的人,这种敏感也体现在他烹饪的菜品上。“日落夏威夷”,是他在《味觉大战》里烹饪的一道菜的名字,菜品如人品。这道菜的腔调够足。
“好的料理能瞬间把你带到另一个世界。”这是和祝伟章交谈时,他的开篇语。他认为,自己看世界有两把不同的尺度,他对菜的理解,不是为了解决温饱,而是为了让生活有更多的记忆。通常,他记忆一个城市,也是最先记住一个城市的餐厅,一座城市的味道。央视给出的资料里写他喜欢用高端食材做菜,问他,“难道会真的从心里鄙视土豆、西红柿和小白菜这些屌丝食材吗?”祝伟章直喊冤枉,他理解的高端食材,是真正健康、绿色和无污染的食材。他把自己形容为“山上人”,居住在杭州的富春山上,他吃的买的全都是周边农民自己养的猪和鸡,自己种植的蔬菜,因为对食材比较用心,对食材来源要求比较苛刻,于是给人制造一种他只爱食材里的高端货的假象。祝伟章形容,因为自己长期住在山上,所以有更多时间进行思考,“每个人都要有身体之外的另一颗心,美食就是自己寻找到的那颗心。我认为,小爱是男女之爱,大爱就是找到身体之外的一颗心,也可以被称作灵魂所依和寄托。”
节目里上万元的烹饪厨具配搭高端食材,会不会像有一匹野马在心里奔腾,直呼过瘾?祝伟章说第一次当众做菜,那种体验是比自己举办100场迷食活动更过瘾的事情。迷食俱乐部的主人,是他的另一个身份,据说这个俱乐部是希望每期找一群有趣的人,根据他们的需求定制每次的主题和菜品,每次吃饭,他也都力图在每次活动里向朋友们推传有机食材的健康饮食理念。
祝伟章是不吃味精和鸡精的,甚至连亲朋好友也被他规劝。他甚至还专门制作一期视频节目去说味精的坏处。好的食物,应该能直指人心,而不是格式化的快餐。除了不吃味精和鸡精,他又讲了一件自己必须坚持的事,只要是去小餐厅吃饭,他都会随身带着一瓶油,让餐馆做菜用他带的油。这必须是在山上居住的人,才能做出来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