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央视《味觉大战》告诉我们有故事的肉更好吃

央视《味觉大战》告诉我们有故事的肉更好吃

作者: 出版日期:2013.11.30 点击数:0

【副篇名】 马凌 周吟 王相明 董馨 田恬 晏婵婵 周正阳 蒯景怡

【报纸名称】:南方都市报

【出版日期】2013.11.30

【版次】[SA25][城市周刊]

【入库时间】20140110

【全文】

<p></p>

如果从电视上可以读懂中国,那么,结论是,中国人最爱两件事:唱歌和做饭。

央视最近热播的综艺节目《味觉大战》就是厨艺版《中国好声音》,都是盲评(《味觉大战》是盲品),都是导师抢选手,都是引进节目,都舍得砸钱。

对了,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他们的选手,都爱哭。

《味觉大战》观众说,为什么做个菜,还要哭啊?

这您就不懂了!

食物是什么?食物是记忆,食物是情感,食物是乡愁———记忆里的母爱,记忆里的外婆,记忆力的故乡,最直接的联想,就是妈妈做出的菜,就是外婆在厨房的身影,就是家乡食物的香味。每一道菜都是做菜的人所讲述的一个故事,他做菜时的心情、他对食物的态度、他对食客的爱憎,都隐藏在菜里———如果你用心点,厨师刚失恋,你都吃得出来菜里面有愤世嫉俗的味道。就像《味觉大战》有位选手是个家庭主妇,给老公做菜30多年,手上全是切菜时不小心伤到的刀口。她的老公是个挑剔鬼,永远说她做菜不好吃。她参加比赛,就是为了向老公证明,自己是厨艺高手。在中国民间,隐藏了多少这样跟食物相关的故事,吃饭的背后,是风俗,是人情。

有故事的肉更好吃。

这也是为什么《味觉大战》的评委曾宝仪、欧阳应霁和孙兆国一再强调菜要有思想、有灵魂、有观点———工业化的食物、流水线的菜肴,不一定难吃,但是它不高级,因为没有它人味。

真正的土豪,去餐馆,不是点菜,是点厨子。

土豪才懂得人生的真谛。

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能让你看饿,《味觉大战》能让你看饿的同时,还能看哭。

采写:南都记者马凌 周吟 王相明 董馨 田恬 晏婵婵 周正阳 蒯景怡

图片:资料图片

更多内容详见02-09版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