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留守村小三十四年——记东兴区高桥镇圣林小学教师王相超

留守村小三十四年——记东兴区高桥镇圣林小学教师王相超

作者: 出版日期:2012.09.10 点击数:0

【报纸名称】:内江日报

【出版日期】2012.09.10

【版次】第06版:教育

【入库时间】20121120

【全文】

34年是一个有限的数字,然而对于留守村小34年的乡村教师王相超来说,却是无限的。在几十年里,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把全部的爱奉献给了那些乡村孩子。王相超用实际行动,一点一滴对教师这个职业做了最好的诠释。

◇本报记者 黄成江 文/图

近日,记者走进东兴区高桥镇圣林小学。

一个操场,几间石头砌成的教室,3名教师,学校简陋得超乎想象。然而,当记者在一间教室外看到这样一个场景时,既有一份感动更有一种敬佩油然而生:讲台上站着一位中年教师,一手指着黑板上的数字,用平和的语言,讲解测量物体长度;台下9名学生专注地目视黑板,清澈眼里充满对知识的渴求……其后,老师走下讲台,挨个检查学生测量的情况,发现不会做的,立即进行辅导,直到每个学生都会测量了,他的脸上才微微露出欣慰之色。

这名教师,正是记者要采访的王相超。

今年57岁的王相超,1978年顶替父亲王良康,成了一名乡村教师。他先后担任高桥镇的赛峨村、大明村、陡坎村小学教师,1983年到圣林村小学任教至今。

“圣林小学,是由一个庙子改建的村小,离高桥镇10里路程,在没有修通公路前,这儿相当偏僻。也许正因为偏僻,当时学生多达500多人,8个班,每班学生70~80人,最多的一个班有90多名学生,教师8名,每个教师包一个班,教到4年级时,学生就到高桥完小读书。”说起到圣林小学的情景,王相超便显得激动起来。他告诉记者,那时,他不仅要教语文、数学,还得教常识、美术、音乐、体育。

而现在学生少了,在教学中,王相超逐步把“启迪诱导、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素质”作为自己的教学风格,开拓学生思维。他所教的学生进入中心校后,学习成绩都在班上前列。

“王老师既是传授知识的老师,对待学生更像一个慈父。在日常生活中,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学生的学习进步、冷暖疾苦,下雨送伞、生病拿药。对家长不能来接的学生,他总是一个一个送到家。对待缺点多的学生,他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进行开导,让每个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女教师邱丹感慨地说。她告诉记者这样一个小细节:王老师班上有一个学生叫黄志奇,父母都外出打工去了,由爷爷、奶奶带着。这个学生尽管只有7岁多,却非常调皮,而且爱动手动脚。今年5月份,他打伤了本班同学邱勇,王老师赶紧将邱勇送到医院,住了几天院,花去1千多元医药费,药费还是王老师先垫上的。通过这件事,王老师耐心给黄志奇说道理,看到他有惹事的苗头时,又时时提醒他。更重要的一点,王老师天天留下来给他补课,这个学生转变很大,学习成绩也上来了,半期考试得了98分,他的爷爷、奶奶还专门到校感谢王老师。

“高桥中心小学多次调你到镇上教书,你为啥不去?”记者问王相超。

“我父亲一生献给了村小教育,哥哥也扎根村小教育几十年,是他们影响了我。加之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知道一个农村娃娃读书非常不易。特别是在这儿读书的学生,父母都外出打工去了,不是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就是借住在亲戚家,家庭温暖少,心理或多或少有一些障碍,而且还很容易失学。教育好这些孩子,让他们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正常发育成长,不让一个学生在我这儿失学,这心愿就是我留守村小的原因吧。”王相超说。

正是这种留守村小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王相超于2001年、2002年连续两年被东兴区教育局评为“优秀教师”,2004年又被市教育局评为“小学高级教师”。

王相超最后告诉记者,在村小34年里尽管很辛苦,但无怨无悔。“特别令我感到欣慰是,我的女儿王璇2005年内江师范学院毕业后,也从事教师这个职业。”他说。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