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告别塌陷区 住进“小别墅”

告别塌陷区 住进“小别墅”

作者: 出版日期:2014.07.04 点击数:0

【副篇名】毛集实验区王相新村家家门前有个“小菜园”,留住自然风韵

【报纸名称】:安徽日报农村版

【出版日期】2014.07.04

【版次】04版(美好乡村)

【入库时间】20140720

【全文】

短短几年时间,淮南市毛集实验区夏集镇王相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从采煤沉陷区搬来的居民,住进新盖的两层小楼,白墙红顶,整齐亮丽,房前屋后的树木蔬菜绿意盎然……夏集镇党委委员代建廷介绍说,这些房屋是王相新村的第三期建设项目;第四期工程刚建好,村民们正在装修,等待入住。

分批搬迁住新楼

7月2日,记者来到了王相新村。村前一条长约3公里的小河已清淤完毕,河堤上种上了紫薇、柳树,河岸上则是香樟树。沿着一条宽阔的马路向南行走,道路两旁的冬青郁郁葱葱,空气清新怡人。很快,记者就看到了一排排整齐的“小别墅”。

记者敲开一家“小别墅”的房门,女主人正好在家,热情地带着大家参观起来。室内总面积约150平方米。一楼是一间客厅,两间卧室,各种家电一应俱全,还有厨房、洗手间;二楼是两间卧室加一个大阳台,阳台上种了一些花草。

“从以前采煤沉陷区的老房子,搬进这样的新楼,由于能享受到矿区和政府的补贴,大部分村民不需要花钱或者只需花很少一点钱。 ”村主任史国标告诉记者,王相新村前三批房屋类型是统一规划的两层“小别墅”,按照成本价出售,每平方米约500元。对村民原来的老房子,按实有面积进行补偿,标准是每平方米300—400元不等。第四批房屋类型为多层公寓式楼房,面积在70—140平方米不等,补偿方式按每户人口数计算,每人补偿面积为28平方米。

突出“乡村特色”

在遭遇新集煤矿采煤沉陷后,2004年王相新村开工建设,到目前,前四期工程已先后建成,已入住380户、1520人,第五期工程将在今年下半年开始启动。

如今的王相新村水泥大道宽敞平坦,自来水、污水管网、污水处理站、垃圾中转站等公共服务设施齐全。等到第五期竣工后,这里将成为一个集中居住2000人左右的中心村。

记者特别留意到,这里虽然是成排的小别墅,但规划建设突出了“乡村特色”,彰显农村自然风韵。每家每户门前有一片“自留地”,围着白色的栅栏。提及新村房屋的建设类型,史国标说,这是征集了全村村民的意见后,请安徽理工大学专门设计规划的。

“我们以前都有地,能种菜,现在家门口都配置了一个小菜园,我们农村的优势和特色没有丢! ”村民史国盼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据了解,王相新村的规划建设有“两大特点”:一是建成开放式庭院。每户一幢两层别墅,户均拥有庭院近半亩。居民根据需求,修建开放式菜园、花园或果园,让新村保留了鲜明的田园风貌,生产生态生活效益兼收。二是体现多元化需求。考虑村民的不同需求,四期工程中,有适合老年人的四合院型老年公寓,有中年人喜爱的联排别墅,有青年人青睐的多层楼房,让居民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兴业富民谋发展

宜居还要宜业,才能让农民生活安心。王相新村搬迁新址离人口集聚、商贸畅通的夏集镇区十分近,很快就要与镇区融为一体,加快发展的区位优势明显。

“外出打工的少了,在家门口上班的多了。 ”村民史友朴告诉记者,“以前都是留守老人在家种地,年轻人在外打工,搬迁后离镇里近了,工作机会多了! ”

夏集镇区集中了近20家规模工业企业、50多家农副产品加工业,为村民提供了便利的就业环境。因为靠近矿区,还有一部分村民从事煤矿相关产业,如运输业和煤炭粗产品加工等。村里的宏湖岗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吸纳了不少年龄较大的劳动力,合作社主要发展农、林、渔业,每年约有200人在这打工,日工资为100元/人;2013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已超过9000元。

本报记者 张倩通讯员 徐瑞成 廖凌云王相新村一角。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