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盛魁”创始人王相卿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4.07.25
【版次】第21版(文萃·故纸堆)
【入库时间】20140820
【全文】
王相卿,出身贫苦,早年,由于生活所迫,到右玉县杀虎口为人当佣工。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皇帝要御驾西征噶尔丹,山西右玉县的杀虎口,正是大军由内地通向蒙古大草原的必经之路,王相卿认为这是一个发财的好机会,他先是在清军当伙夫,服杂役,在服役中,他随军兼做点小生意,后来,他认识了也是为了生存而做随军贸易的张杰和史大学,由于志向相投,他们3人便结拜成异姓兄弟,并脱离兵役,决定合伙做生意,想谋一番大事业。但由于初始生意不佳,做了一年,3人还不得温饱,而且环境很艰苦,张、史2人心灰意冷,就返回家乡另谋生计,但王相卿意志坚决,决定一个人留下来继续经营。
没过几年,康熙皇帝征讨噶尔丹大获成功,杀虎口便成了军事重地,军队粮草都要在那里集结,以保证前方长驻军队的衣食住行,于是王相卿商机大起,生意日渐好做,他为了扩大经营,招了一个学徒,同时又写信把张杰和史大学请回来继续合作,并成立了“吉盛堂”商号。由于3人齐心协力,生意愈做愈大,到康熙末年,他们又把“吉盛堂”改成“大盛魁”,并将总号地址移到了乌里雅苏台,后来又迁到归化(今呼和浩特市)城中。又经过他们的数十年苦心经营,最终把“大盛魁”办成旅蒙晋商专做蒙俄贸易、伙计达6000余人、商队骆驼近20000头、年贸易总额达上千万两银子的著名大商号,王相卿也成了垄断蒙古市场的商界巨头。以后又经过十几代人努力,“大盛魁”竞在蒙古大草原上称雄200多年。
“大盛魁”之所以能在蒙古大草原称雄200年而长盛不衰,其原因有二:
顽强的创业精神
王、张、史三人就像三国的“桃源三结义”一样,他们结成兄弟,抱着一团,特别是王相卿,以义待人。他们不怕风险,不畏艰苦,终于踏出了一条以山西、河北为枢纽,北越长城至俄西伯利亚,东达扶桑,南到东南亚的国际商路。后人为了纪念和继承他们的创业精神,在“大盛魁”的祠堂和财神座前,供奉了四样传家宝:一条扁担、两个货箱,一块石头、一碗稀饭。扁担是创始人以肩挑贸易起家;货箱是创始人用过的装财物的大木箱;石头是创业时作为秤砣用来称银子的衡器;稀饭是在当年创业最艰苦的时期,在一年的除夕之夜,王、张、史三人,因极度贫苦,没有钱吃年夜饭,只好煮一锅小米粥充饥,以打发年关。
灵活的经营策略
蒙古牧民以肉食为主,故而喜欢砖茶,“大盛魁”为此就自设茶庄,进行砖茶加工;蒙古牧民喜欢穿结实耐用的斜纹布,“大盛魁”就专门为其组织货源,并将斜纹布按蒙古牧民习惯,裁成不同尺寸的蒙古袍料;蒙靴、马毡、木桶、木碗、奶茶用壶等蒙古牧民日用必需品,“大盛魁”也按照蒙民习惯专门加工。因此,蒙民只要是见到“大盛魁”商号的货,便争相购买,“大盛魁”品牌在蒙民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蒙民是过游牧生活,居住分散,没有定居,“大盛魁”就采取流动贸易方式,组织骆驼商队,把货物运到牧民居住的帐蓬去买卖。蒙古牧区,因经济不发达,牧民手中少有货币,“大盛魁”就采取以物易物或赊销方式交易,甚至以牧民的羊、马、牛、骆驼和畜产品、皮张来折价偿还货款。正是由于“大盛魁”采取这些极其适应蒙古牧民实际生活的灵活经营策略,才使得他大获成功。
道光、咸丰年间,“大盛魁”总号的经理王廷相,通过市场分析,果断地购进大量白、蓝绸缎,号内伙计都认为是冷门货,怕造成巨大积压,都反囤积这些货物,而他却力排众议,坚决进货。不久,皇帝驾崩,全国上下为了举丧戴孝,都争相抢购白、蓝绸缎,因此,白、蓝绸缎脱销,此时,“大盛魁”抓住商机,高价抛出存货,结果赚了一笔巨利。
王相卿,山西太谷县人,由于他身材高大,臂力过人,故人称“王二疤子”,是清朝晋商中著名的旅蒙商号“大盛魁”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