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相文:为时代精神塑像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4.06.06
【版次】第20版(二十版)
【入库时间】20140720
【全文】
“小时候从报纸上看到徐悲鸿的马,给我震撼很大,一眼就被抓住。”王相文如是说。画画是他与生俱来的爱好,他曾拿过与画马无关的工艺美术设计一等奖,也曾因为画徐悲鸿的马被指“不务正业”,但他还是在这条路上坚持了下来,直到成就斐然的现在。
恩师栽培永世难忘
小时候王相文曾临摹各种小人书,初中的时候因给家乡老人画像逼真而小有名气,但是马儿一直是他的情结。从自学绘画,对马情有独钟,到遭遇文革中断学业,为养家糊口,从事工艺美术设计,王相文走过一条漫长而曲折的路。直到拜师徐悲鸿弟子——拥有“当代画马第一人”美誉的韦江凡,他终得如愿以偿。
那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北京看到一本韦江凡的画册,顿时激动异常,后经朋友介绍,拜访了韦江凡,并表示了拜师的愿望。韦江凡并没有因为王相文非科班出生而对他拒之门外,就像徐悲鸿当年破格收韦江凡为徒一样,他欣赏王相文的灵性,对他鼓励有加。为表感激,王相文曾有意请客设宴行正式的拜师之礼,韦江凡却对他说道:“你有多少钱?有这钱不如买纸笔,搞绘画,不要弄虚的。你要是金子早晚要发光,你不是金子再怎么折腾也白搭。”实在的话语令王相文惭愧且感动,深为老师的人格所折服。
拜师后,王相文精研老师的绘画,用力甚勤,画马技艺步步提升。有一天,韦江凡突然把王相文叫到跟前说:“从今往后,你不要再画我的马了。”王相文乍听很是震惊,不解其意,以为老师生气了。接着韦江凡说道:“你应该去画真马了,真马才是你的老师。”听到这,王相文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原来王相文所画之马已经和老师的马极为相像,几可乱真,老师意在让其不要为自己的风格所局限,而应该去师法自然,走属于自己的路。一句话如千金重,醍醐灌顶,王相文自此把视野转向了大自然,他跑遍内蒙古、青海、甘肃的草原马场画速写,寻找“马”的原本,了解马的动态、脾气和习性,那些真马的骨骼、肌肉、线条无不印在心里,这些为他后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形传神真情动人
在恩师的栽培和自己的感悟下,王相文以写实为基础,坚持大写意的手法,以草书的飞动线条入画,运用墨色的浓淡变化和空间的虚实对比渲染马的狂放飘逸和灵动神采,形成了自己狂放而不失经纬、洒脱而有力度、刚柔相济、气势沉雄的艺术风格。
王相文说,中国画的精髓就是以形写神,没准确的形,神就无法准确的传达。他的马苗条而修长,骨中见肉,肉中见骨,骨肉相融,犹如一个个美女模特,“太瘦了不好,太肥了跑不起来,画马难画骨,骨头是框架,这关必须过。”他说,中国的线条是带有情感的,一波三折,随着画家的情绪起伏而起伏,在粗细、浓淡、快慢的无穷变化中自然流淌出来,画家画到最后都是在画自己。“我曾经临摹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他的亲侄子战死沙场,英年早逝,你可以想象他当时的心情,他把情感完全注入在那篇书法中,非常动人,但是你让他回头再写肯定写不出来了,因为不是当时的状态了。”
在王相文看来,艺术的创作实力和灵感缺一不可,实力是基础,灵感则是顺其自然的瞬间迸发。“老师能教你基本功,教不了你灵感。自己要有想法,但这样的想法只有在积淀比较深厚的时候才能出来。”他还说,艺术贵在坚持,只有极小部分的人能坚持下来,“就像爬珠穆朗玛峰,登顶第一要有很大的好奇心和毅
力,其次要有体力,就是你平时的锻炼。
骏马行空腾跃壮哉
在天为龙,在地为马,自古以来,马就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堪称是人类最忠实的伙伴,也是古今中外许多艺术作品着力塑造的对象。中国马画历史悠久,有图文记载的就近二千年。王相文说,某种程度上,马是中华民族另一种象征,他的美是多面的,既有速度力量的慷慨壮烈之美,又有温和娴静的平和之美,内外兼修,给人一种绝对的正能量。
“马在动物中为什么被称为‘骏马’,因为它俊俏,给人美的感觉,马是食草动物,有祥和的一面,马踏千里征战南北无所不至,所向无空阔,又有刚猛的一面;再次它还有忠诚的一面。”说到这,王相文给记者讲起了抗战期间一个“白马飞飞”的故事:当时日本人俘掳了一匹叫飞飞的白马,他的主人是一个已经战死的八路军战士,鬼子想驾驭这匹马,骑上后却不断被摔下来,因此被打的遍体鳞伤,最后绝食而死,如此情景令日本人也为之感慨:“我们连一匹马都征服不了,何谈征服一个民族?”王相文向记者展示了他为此画的作品《白马飞飞》,一股矫健倔强之气跃然纸上。他还拿出自己珍藏的一本白马飞飞的连环画,尽管纸张已经发黄,但讲起里面的故事,王相文依然如数家珍。王相文笔下的很多马儿正是这种精神的典型写照,他说他要通过自己的笔为这个时代的精神塑像。每个人的审美都不一样,但对美的追求是共通的,王相文追求自己的艺术雅俗共赏,“既能让不专业的老百姓看了喜欢,也能让懂画的专家认可,这是我的艺术追求”,他说。也正因为如此,王相文笔下的马,成了众多艺术热爱者追逐的对象。
骏马行空,腾跃壮哉!采访结束,记者想,不正是这种不屈的龙马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朝“中国梦”的实现奋力直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