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王相余:当年激战记忆犹新

王相余:当年激战记忆犹新

作者: 出版日期:2013.08.15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滕州日报

【出版日期】2013.08.15

【版次】第B04版(纪念抗战胜利68周年)

【入库时间】20130830

【全文】

记者林昊图/文

8月14日,记者来到龙泉苑小区,见到了昔日的抗战英雄王相余老人。他向我们讲述了当年抗日战争中的难忘记忆。

“我是张汪镇人,1924年7月出生,1941年参军,在新四军二师五旅十三团三营三连三班。离休时间是1981年,离休前所在部队为福州军区。”王相余老人说,进部队的时候他才17岁,部队嫌年龄小,不愿意留,而自己又舍不得走,经过争取,就留在部队打扫卫生,伺候病人。“部队当时发了一个背包,有一件衣服还有一双草鞋,特别是在冬天,穿草鞋很冷,脚都冻伤了,刷牙时用竹子牙刷蘸着盐刷,洗衣服就用沙搓。我们的背包一般不解开,被子也很少盖,白天拿它当凳子,晚上就当枕头用,睡觉时把枪抱在怀里。那时候条件恶劣呀!浑身都生虱子。”王相余老人回忆道。

到1942年精兵简政时,由于兵源不足,王相余才开始下连队、扛枪,去充实战斗力。“连队给每人发了一把枪和一把刀,当时看到枪很激动呐!”王相余老人说,“那时没有东西吃,吃什么呢?地瓜、胡萝卜,根本就没有大米呀!条件很艰苦,老百姓吃什么,当兵的就吃什么,处在前有虎(指国民党),后有狼(指日本鬼子)的情形。”

王相余老人说:“我真正跟鬼子正面交锋不太多,和伪军打仗多,汉奸当时给日本鬼子效力,但是有些人看上去是伪军,实际上是共产党安插在敌人内部的线人。鬼子进村扫荡,我们的线人就提前通知。当时的情形是到处都是伪军、土匪,我们也就在那个情况下发展起来。”

“我们白天一般不出去,逢年过节就打仗。趁伪军酒喝得高兴,我们就上去伏击。咱当时装备不如人家,也没有子弹。有时能通过打仗缴获敌人一些枪支弹药,在作战时主要是用大刀和手榴弹,先扔枚手榴弹,然后上去拿刀砍。”

“1943年,在安徽省天长县,我们和日本鬼子进行了激烈的正面交锋,从白天8点多开始,一直打到晚上12点。当时鬼子有500多人,我们有4个营,打完后还剩4个班,我这个班有9人,算上我只有3人幸存。”说起这段经历,王老有些激动,“有一次,鬼子打仗打累了,放到地上两架重机枪,我们把鬼子包围了,喊着‘杀呀!’,鬼子闻声就跑,他们跑我们追,缴获了鬼子的一门炮。后来,鬼子对我们进行了反击,战争的结果双方伤亡均十分惨重。”

王相余介绍,抗日战争时期他们主要活动在安徽省、江苏省区域。在津浦铁路以东,他们以天长县为中心,铁路以西,以定远县为中心,作战区域北到淮阴,南到扬州。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