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锉刀”王相志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6.15
【版次】04:专题报道
【入库时间】20120820
【全文】
自从李总拖着病体返回齐鲁以后,王相志发现身边的同事主动找事干的人更多了,“李总为了工作都不顾自己的身体了,我们哪还好意思坐在那里干等效益”。随着厂里各项挖潜措施的细化、落实,本来外委的施工项目很多都收了回来,大伙都很支持,“自己多干点,就能为公司多省点”。
4月17号那天,班里去抢修磨煤机。由于盘车用的离合器主轴跟滑动套抱死了,六个人用一米六长的撬棍嘿呦嘿呦撬了半天滑动套,愣是纹丝未动,重达100吨的磨煤机趴了窝。这种情况从没遇到过,厂里决定打开减速器,把轴拆下来“诊断病因”。拉回厂房后,班里人检查发现是滚键造成了轴拉伤。这时一个问题摆在眼前,是送出去加工一个新泵轴还是找专业施工队伍修复?“谁也不找,咱自己干”,车间的决定与班组职工的想法不谋而合。五名精兵强将用磨光机、砂纸精锉细磨,耗时两天,终于把泵轴和滑动套修复如新,重新投入了生产。
“这种大家伙咱都拾掇好了,小点的更没问题”,班组里开会的时候,王相志提议是不是可以利用工余时间修复些已经报废的零配件,有人想到了低压煤浆泵拆下来的单向阀阀头。这些阀头由于磨损严重,拆下来以后就扔在了废料库,“只要精细点儿干,有些阀头应该能修好”。大伙从废料库里找到了那24个阀头,通过目测尺量,他们挑选出了11个有修复价值的。从5月30日开始,工作间的两座台虎钳前,平均年龄达45岁的班组职工拿出了看家本领,轮番上阵。开始时,大伙心里还没底,反复把新阀座套在阀头上,用透光法、滴水法来判断修复的程度。第一个完成后,为了保险起见,他们还请来了工艺车间的设备员、技术员来参与“会诊”,当得到能够返回设备重新利用这一答复的时候,他们激动地相互击掌庆祝。
班里的14名钳工们越“锉”越勇。开会的时候,几个老钳工建议把“修旧”难度升级——修复高压煤浆泵单向阀的阀球。很快,23个已经报废的阀球被陆续摆在工作间里,“我们有信心把这些阀球都修复好,一个阀球就值一万多块,等这二十几个都修好了,那就是省得更多了,掐指一算,20多万”,王相志捧着的仿佛不是阀球,而是“金疙瘩”。
(文/图张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