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住学科建设“龙头”助推教学科研发展——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03.20
【版次】第02版
【入库时间】20131020
【全文】
多年来,能动学院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不断创新,提升内涵,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绩。就此情况,记者日前采访了王谦院长。
记者:近年来,学院围绕教学中心地位,始终以“4C能力”人才培养理念为核心,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请王院长谈谈这方面的工作情况。
王谦 :能动学院大力开展教学改革和专业内涵建设,始终以“4C能力”(confidence自信、creation创新、communication交流、cooperation合作)人才培养理念为核心,结合实施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加强教学平台内涵建设。
一是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实践中取得高水平成果。先后获得2007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1年获批江苏省高等教育改革“重中之重”课题,2012年获批教育部教学改革综合试点项目,以及江苏省特色专业群等高层次专业平台。
二是在探索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作为全国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经过层层选拔已有3届学生共158人进入卓越班学习;承办全国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研讨会,促进了对外交流与人才培养改革。2012年5名本科生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美研修。
三是建设了一批优秀的本科人才培养实习、实践基地,确保人才培养质量。2011年热能与动力工程江苏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顺利通过验收,上海凯泉泵业(集团)有限公司、无锡日立泵制造(无锡)有限公司成为与我校共建的国家工程实践教育基地获教育部等23个部委联合批准建设;2012年与中国三峡集团、全球泵业巨头丹麦格兰富公司签订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协议,并已选派学生赴基地进行联合培养。
记者: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呢?
王谦: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多年来的积累,更与我院采取的举措密不可分。
一是注重教风、教学法、教材建设,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工作。对于教师准时上下课、调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日历的一致性等形成了规范的管理方法。在此基础上,鼓励任课教师开展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法研究。
二是以交流、学习、实践为重要手段,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结合办学特色与专业设置情况,学院组织教师到哈工大、清华、北理工、北航等名校开展观摩活动,通过承办全国性教学研讨会,加强高校人才培养经验交流。以一些特色工作如本科培养计划修订等为契机,在系(室)主任、专业带头人、青年教师和学生中开展分层次的讨论,在推进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同时使全体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更深入地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中,提高教师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体意识、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积极申请国家、省、校等各类进修项目,学习先进的教学手段。以指导实习、加强企业合作和科学研究等途径来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三是充分利用学科优质资源,注重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利用国家重点学科和省高校优势学科、中国机械工业离心泵重点实验室、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等优秀平台,从软硬件方面为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在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积累,以学业导师管理体制为基础,积极拓展学生的工程训练内容,使本科学生参与项目研究、论文写作、动手试验、发明制作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记者:学院是怎样发挥学科优势,强化科研的中心地位,推进科研工作跨越式发展的?
王谦:近年来,学院联合流体中心及相关学院加强学科建设,在原有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的基础上获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江苏省优势学科和力学一级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建设点。学院结合学科优势和发展要求牢牢抓住科学研究这一关键,强化中心地位,采取有效措施,呈现了良性发展的势头:科研经费总量以每年超30%的速度递增,从2007年的不足300万发展到2011年突破千万元,2012年目前已落实科研合同经费1200余万元; 2011年和2012年分别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和9项,申请资助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近三年每年申报并获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项以上,其中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在全校处于前列,荣获2011年度江苏大学知识产权先进集体称号。
为保障科研的中心地位,学院采取了一些主要强化措施:
一是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手抓、两结合。学院重视基础研究氛围的营造,特别是在有关学科前沿性基础研究方面,遴选重要方向优先发展;同时加强同企业合作,联合申报重点、重大项目,实现成果转化。
二是制定学院教职工科研业绩考核办法。学院根据每个教师的具体情况,科学制定科研指标分配方案,落实到单位和每个教师并实施完成情况双月报制。
三是积极组织、广泛交流,提升项目申报水平。学院广泛组织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密切关注和跟踪项目的申报,精心谋划,积极争取,大力推动与企业联合申报政府科技项目。定期编制科研简报并分发到每位教职工,以通报和指导科研项目的申报和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多年来一直坚持及早通知、广泛动员、多次预审修改的方法,聘请院内外专家进行评审。
四是设立院青年科研基金,资助青年教师进行科研项目预研。
五是学院购置先进的大型科研设备和试验台架,加强学科平台建设;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资助教师和研究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和申请专利。同时,在学校科研奖励政策的基础上,学院设立专门经费在专著出版、高水平论文发表等方面加大奖励力度。
记者:着眼于未来,学院在发展过程还有那些地方需要提升?
王谦: 近年来,学院虽然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距离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要求,还有不少方面亟需提升:
一是进一步凝练科研方向,重点发展特色研究领域,瞄准国家重大需求,把学科的发展及人才培养同行业的发展以及国家经济建设更紧密的结合。二是急需培养和引进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形成具有较高学术地位的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加强对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和杰出青年基金后备人选的重点培养。三是在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科研成果方面有待突破,四是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国际化方面有待加强。(本报记者肖雪)
学院概况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63年的动力机械工程系,是我校成立最早的三个系之一,目前也是江苏大学综合实力较强的学院之一。学院设有江苏省首批品牌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本院含流体机械及其自动控制、电厂热能工程及其自动化、工程热物理与节能减排技术等专业方向)、教育部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以及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设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包括流体机械及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制冷及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清洁能源与环境保护等7个二级学科)和流体力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并设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其中流体机械及工程二级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