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朵昨日的向阳花-— 评范小青新作《赤脚医生万泉和》-□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7.08.31
【版次】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范小青的长篇小说《赤脚医生万泉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这样一个宣传语:“本书以日常性叙事风格,通过内敛的幽默,刻画了一个乡村赤脚医生的形象,在平淡之中描绘出主人公内心的那个本真世界。作者深切表达出对中国乡村社会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这样的中心思想式的评语,对于作品总有太多的“隔”的感觉。在我看来,范小青这本书,写得极其沉着,有趣致,是寓谐于庄。一些评论家总难说到点子上,比如有书评人说:“小说中的女性马莉身上,就有范小青的影子,写的是自己1977年参加高考前的一段生活。书封面上的一幅四合院,画得也和她当年插队时住的地方一样。”这样的品评,只能用来夸奖作者的记性好,说明不了别的什么。 还有人说这部作品是作者对过往时代的赤脚医生的怀旧之作,年纪已经老大不小的范小青本人似乎也认可了这一点。可是,只要看完全书,就会发现作者所写的主人公万泉和并非一定是赤脚医生才行,其实换成“拖拉机手万泉和”、“民兵连长万泉和”的框架,再适当改一些情节,照样可以成立,甚至比赤脚医生写得更来劲也未可知。从这个角度上说,这本书所真正要写的,是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农民这一庞大群体的生活,甚至也不必加上年代定语,这本书根本就是写的中国农民。 上世纪70年代赤脚医生作为农村新生事物而被高度推广和歌颂的时候,有一首可谓有水井处人们都会哼唱的歌:“赤脚医生向阳花,贫下中农人人夸,人人夸……”看了范小青这部小说,直欲叫读者把歌词篡改一下:“赤脚医生向阳花,咱们百姓风下草。”孔子有言:“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不是“小人们”没有道德坚守,而是他们从根本上缺乏经济实力,从而腰杆粗不起来也挺不起来,精英分子们所称的“中国农民的劣根性”,盖源于此。书中写到后来改革开放时代,周围村子都发展起来,而万泉和所在的后窑村仍然落在贫困线下面,村民们便纷纷责怪村支书裘雪梅不会当干部,因为据说“面孔红彤彤,年终好分红”,而裘雪梅跟人谈生意,却不摆酒席又不塞红包。他说:“我要是面孔红彤彤,你们就要骂我鱼肉百姓了。”大家却说:“你鱼肉了百姓,百姓才有鱼肉吃。”说到底,因穷而造反的年代早已过去,农村百姓的随风倒,关键还在于腰包没有硬起来,腰包不硬,腰杆自然难挺,就像书里写的万小三子,单单是凭着自己的聪明和大胆,曾经几度发家,几度跌倒,道理很简单,从农村出来闯世界的人们在这个社会上先天就输了一大步。 书中有许多极有意思的情节,比如写到少女马莉对万泉和的暗恋:“她一直以为我是个有水平的好医生,后来才明白这是她小时候的错误的理解,是她的幻觉幻想,我根本就不是个好医生,不仅不是,我还比一般的人笨一点。”女人的感觉有时真的这么怪吧,想必在少女马莉的眼里,傻傻的万泉和愣是显得超酷?看看眼下芸芸众女迷酷男、迷歌星,不也一样的没道理可讲?这叫人想起王小波在《唐人故事》里写过好几遍的一句话——— “其实古今事无不同”。果然。 中国乡村,百工之家素有子承父业的习俗,但医术高明的赤脚医生万人寿却一再拒绝让儿子万泉和接自己的班,甚至把这一条写进遗嘱里面去,这是读者一直难解的疑问。小说最后一章,才透出个中原因,原来万泉和幼时得过脑膜炎,属于后遗症患者,至此,读书过程中一再隐隐约约觉得可疑的成分也就有了一个合理的解释,比如万泉和善良的没有一点城府,单纯而近乎愚蠢的做事方式——— 他会在陪病人到大医院看病时帮着不认识的老农在态度恶劣的大夫跟前从容地摆脱困境,他也会看着自己的未婚妻被别人勾引而无动于衷。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从作品的叙事视角去做些观察,或有所得,其实,中外小说史上就有过“病残视角”或“愚人视角”这一传统。本来,第一人称视角就是一种有限的视角,而小说一上来就摆明了用第一人物万泉和的口吻来说故事,阅读过程就不时地替范小青担心,怕哪一会儿忍不住就会以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来补第一人物视角之不足。所幸这个担心终属多余。 范小青早些年的创作表现平淡而平稳,这两年似乎一下变了个人物,短篇小说写得精灵鬼怪式的耐品味(如《谁住在我们的墓地里》、《父亲还在渔隐街》),长篇小说则吸引了广大读者的眼球,去年的《女同志》热销得烫手,这本《赤脚医生万泉和》写得又好看又耐读,——— 须知,好看与耐读这两项标准,在很多作家笔下是极难协调的,其难度系数就像要把女人的柔软曲线跟健美的腱子肌集于一身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