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论坛应急救援中不能少了“五要素”王 谦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3.12
【版次】第05版:管理周刊
【入库时间】20120720
【全文】
鞍钢喷爆事故以及不久前的一连串校车伤亡事件,不仅令人心颤不已,且让医院面对繁重的应急救援。当这些事故或事件发生时,该怎样科学应急救援?回顾我院参与2011年甬温线动车相撞事故的救援过程,我认为,一个医院在突发性群体伤害事件应急救援中,要具备“五要素”。
“通科型”急救模式
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部分医院急诊科采用内外科分科的急救模式,如遇到突发性群体受伤事件,往往出现外科急诊医生应急不暇,而内科急诊医生却帮不上忙的状况。
近年来,我院急诊科借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急诊模式,建立了一支综合能力较强的通科型急诊队伍。急诊医师不仅熟悉各学科急危重症的鉴别诊断与处理,而且熟练掌握全面的创伤救治本领。遇到群体伤害救援时,医院会尽可能多地掌握现场信息,以便充分考虑院内急救的人力配置。在事故抢救中,以急诊医学科医生为主力、其他专业外科医生为支援,迅速有效地开展急救。
专业而完整的救治小组
动车事故发生后,短时间内急诊室人满为患。为此,我们将所有救援人员编组,每个小组由一位主诊医生、一位护士、一位护工、一位保卫人员组成。伤员由急诊科主任和由分诊护士检伤后,根据伤员伤情分配给一组医疗小组,尽可能使伤员主要伤情与主诊医师资历、专业对口,危重伤员由高级医师负责救治。
从急救处置、医学检查、会诊,到伤员住院、治疗,医疗小组一直跟随着病人,反馈检查结果,决定伤员去向。经过急救处置、检查、住院后,医疗小组还负责办理各类手续,完成病历文书等。每组的保卫人员负责伤病员的物品登记、保管,确认伤病员身份信息,协助护工运送病员。动车事故发生当天,从21时23分开始到23时30分,医院接诊了27位伤员,到23时30分急诊科内仅余2位伤员尚在处置,其余均及时分流各病区进行进一步治疗。
规范有序的“志愿者”
事故发生后,各家医院都出现了志愿者“爆棚”的现象。他们弥补了政府、医疗机构以及其他相关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不足的问题,但亦有隐忧。如大部分志愿者没有经过专业化志愿服务培训,身份复杂多样,各方面素质和特长也参差不齐,而且部分志愿者没有经过医院的安排自行向伤员献爱心,过多的探访等影响了伤员休息和医务人员工作的开展。
针对此,我院服务质量管理办公室根据志愿者服务工作的相关流程及内容,对报名的志愿者进行登记、筛选,安排志愿者开展咨询、院内引导、服务、联系寻找伤员家属、病房陪护、接收分发物品捐赠等一系列工作。医院临时性对志愿者进行简单的志愿服务礼仪、服务纪律、心理疏导等知识的培训。安排不同行业、不同身份、相互之间不认识的志愿者成为一组,在互补的同时可以相互监督。所有志愿者佩戴标识胸牌,并安排部分人员24小时轮班在病房巡视。
信息公开透明
及时、准确、完整发布医疗信息,不夸张、不渲染、不炒作。动车事故发生后,医院吸引了大批媒体争相采访。对此,医院指定医务科负责人作为新闻发言人,每日定时定点发布最新的伤员医疗救治进展,以防不实的炒作渲染。医院其他部门及人员的受访活动一律经宣传部门安排。受访的关键信息根据医院的统一口径应答,信息发布以事实为依据,不制造“眼球新闻”,不因渲染、夸大自身的医疗救治能力而产生误导。
心理危机干预要趁早
在抢救医治伤员的同时,心理医生也开展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做到心身疾病同治。在动车事故发生的第二天上午,医院心理科的医务人员及时对所有意识清醒伤员进行了首轮心理筛查,根据摸底情况为每位伤员制定了个性化的心理干预和全程康复方案,并建立起伤员心理健康档案。(作者为浙江省温州市三医院副院长通讯员黄河 俞志新 本报记者李水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