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直面贫穷敢于“亮剑”革命圣地山乡巨变———访环县县委书记王谦

直面贫穷敢于“亮剑”革命圣地山乡巨变———访环县县委书记王谦

作者: 出版日期:2011.08.09 点击数:0

【报纸名称】:甘肃经济日报

【出版日期】2011.08.09

【版次】第 01 版: 要闻

【入库时间】20111020

【全文】

本报记者 刘延海 钱河山

一路扶贫一路歌。环县,作为革命老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乡亲们,多年来以特有的坚韧、勤劳与智慧,为家乡播撒着希望,分享着丰收。

面对自然条件艰苦,水、电、路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环县干群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大无畏精神,将困难和贫穷当成“敌人”,立足县情,齐心协力,科学统筹,稳步推进,攻破了眼前一个又一个制约县域发展、群众增收致富的“堡垒”。

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环县以扶贫开发工作为抓手,紧紧围绕解决贫困人口温饱这一目标,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突出实施“一体两翼”扶贫战略,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呈现出贫困人口逐步减少、贫困群众收入明显增加、贫困乡村基础条件不断改善、整体经济水平稳步提高的良好态势。

立足县情科学规划

记者:王书记,您好。“十一五”期间,环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

王谦:贫困是阻碍环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拦路虎”。

我县境内山大沟深,梁峁交错,地形破碎,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尤以旱灾为最。1983年,被国家列入扶持的“三西”建设县。

面对贫困,面对扶贫任务重的严峻形势,必须采取大动作、超常规的措施和办法,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好扶贫攻坚战。

多年来,国家、省、市累计投入专项财政扶贫资金1.72亿多??,我县实施以连片开发、整村推进、小型水利、种养业基地建设、移民搬迁、科技扶贫等为重点的扶贫项目150多项,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农牧民的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县把扶贫开发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紧紧围绕“夯基础、调结构、育龙头、强科技、攻难点、抓劳务、促增收、奔小康”的思路,以整村推进为基本模式,突出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智力扶贫,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综合开发,全面推进,贫困群众收入明显增加,贫困乡村基础条件不断改善,整体水平稳步提高。通过近几年扶贫项目的实施,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417元增加到2010年的2656元,净增1239元。

其中,围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我县立足重点乡村,整合项目资金,累计新修梯田30多万亩、乡村组道路超过2000公里,新打水窖44294眼,贫困户危房改造完成7000户,种植多年牧草近170万亩,购买良种牛1550头、良种羊20000万只,建养畜暖棚9200座,培训乡村干部及贫困户劳动力超过30000人次等,随着这些项目的实施,使贫困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与此同时,我县把草畜产业当做全县的主导产业不断做大做强,扶持21个重点乡镇、3万多户群众引繁绒山羊近17万只、良种牛18000头,新建和改造养畜棚圈超过15000处。以绒山羊养殖为例,自2009年启动实施老促会绒山羊养殖项目以来,我县为每户贫困群众免费分发绒山羊4只,经测算每只羊每年能给养殖户带来400元—500元的纯收入,仅此一项群众每年纯收入就能增加1600元。壮大发展小杂粮产业也是我县产业富民的一个重点,目前我县荞麦米、荞麦精粉、苦荞粉、纯胡麻油等20余种杂粮系列产品,以品质纯正、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此外,引导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1个,扶持建设金鹏肉品等国家和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各1个,通过协会及龙头企业销售的农产品占到农产品销量的65%以上,农村初级产业链条基本形成。重点围绕环城镇北郭塬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通过整合资金,按照主攻“草畜一个产业”、抓好“居民点建设和分散改造两种模式”等机制,使试点村成了辐射带动的“样板村”。

我非常欣赏《亮剑》电视剧中的一句台词“狭路相逢勇者胜”。面对贫困,面对困难,我们就要敢于“亮剑”,在“搏斗”中找到突破口,一击不成连续出击,直至最后胜利。

“各炒一盘菜,共坐一桌席”

记者:“十一五”期间,环县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总结了哪些实践经验?

王谦:扶贫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扶贫工作必须要常抓不懈。在立足县情科学统筹的基础上,还需要我们基层工作者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找准突破口,力争创出一条适合自身扶贫开发的路子。近年来,我县围绕解决贫困人口温饱目标,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突出实施“一体两翼”扶贫战略,农村面貌发生了明显改观。在具体工作中,建立了“四种机制”,取得了“四个突破”,实现了“四个提升”。

四种机制———明确工作责任,建立领导推动机制,明确县乡具体职责;坚持多轮驱动,建立资金整合机制,按照“统筹安排,各记其功”的原则,通过召开协调会等多种形式统筹协调,优化组合农业??水利等多部门项目资金,充分发挥整村推进的“粘合剂”、“发酵粉”作用,吸引部门行业集中投资,拼盘使用,形成了“各炒一盘菜,共坐一桌席”的良好工作格局;积极探索实践,建立项目运作机制,在项目规划制定上,采取群众自愿参与、县乡适度引导、部门协同把关、现场审定项目的办法确定,在项目实施上,探索引入市场化扶贫手段。结合建章立制,完善资金管理机制,严格实行“一项管理”,即扶贫资金实行报账制管理,专户储存、专账管理、封闭运行;“五项制度”,即招(议)标制、合同制、公示制、“一折通”制和审计审核制。

四个突破———整村推进取得突破性进展,自2000年以来,我县有173个行政村实施了整村推进项目,完成的主要项目有修梯田,建道路,建提灌站,贫困户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从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见效最容易的事情入手,重点实施了农田建设、人饮工程、生态工程、通达工程、农电建设、沼气工程“六项工程”;科技扶贫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实施科技扶贫项目,建成洋芋、葵花、荞麦等无公害产品标准化示范园区3个,认证马铃薯等无公害农产品4个,完成“冻带皮黑山羊肉”、“甜龙牌”荞麦精粉等绿色食品认证4个,注册“陇友牌”、“环江绿牌”瓜菜商标2个,推广地膜覆盖等农业实用新技术10项,培训农民技术员4.8万人次;劳务培训输转取得突破性进展,依托县职专,积极培训和组织输转贫困劳务人员,目前全县年均输出剩余劳动力6万人以上,创收2.5亿元左右。

四个提升———群众收入水平不断提升,通过“一体两翼”扶贫战略实施,群众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417元增加到2010年的2656元;重点乡村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全县多年生牧草面积达到220万亩,羊饲养量接近160万只,引导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1个,扶持建设金鹏肉品、绿鑫草业等国家和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各1个,农村初级产业链条基本形成;部门帮扶水平不断提升,省、市帮扶我县的26个部门和单位逐年加大帮扶力度,多方筹集资金帮办实事;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向“五个百万”产业迈进

记者:今后五年,环县扶贫开发的重点工作有哪些?王谦:这些年,我县扶贫开发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由于极端性、灾害性气候频繁发生,使大部分地方原本脆弱的农业生产条件再次恶化,群众脱贫致富难度加大;全县还有4个乡镇不通油路,80个村不通公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非常稀少,42%农户未实现安全饮水,贫困群众人均梯田面积不足2亩;全县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5年,四分之三的村没有文化活动室;群众因病致贫、因灾返贫、因子女上大学致贫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扶贫开发工作仍然是我县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县将以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为目标,以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为核心,突出基础条件改善、贫困群体扶助、增收产业培育、科技教育支撑,探索模式、拓宽领域、区域推进,走出一条符合环县实际的扶贫开发新路子。

将持续加大贫困片带扶贫攻坚力度。对不适宜人类居住区(主要指北部毛乌素沙漠边缘),按照“本人自愿、政府扶持、方便生活、永久定居”的?求,以扬黄工程为依托,围绕“一点一线一心”(居民点、国道沿线、中心村镇),建立移民片带,有计划地实施易地移民搬迁,从根本上帮助群众脱贫;中部特困片(干旱山区),以改善道路、人饮、梯田、住宅为主,配套实施种、养、加产业开发项目;北部特困区(半农半牧区),以扶持培育增收产业为主,重点发展草食畜牧业,抓好绒山羊产业化扶贫试点工作,总结经验,全面推广。

把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实施项目整合,集中开发。按照“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砂石路”的目标,采取多种措施,尽快解决贫困村不通公路、不通车的问题;坚持“三水齐抓”、“节、引、蓄、提”并举,新建一批小型水利工程;把小流域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和培育优势产业结合起来,逐步恢复和优化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加快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解决好贫困地区就学难、看病难等问题。

围绕紫花苜蓿、肉绒羊、全膜玉米、杂粮、油豆、葵花等经济作物“五个百万”工程建设,帮助贫困户理清脱贫思路,选准脱贫产业,加大资金扶持,因地制宜,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及增收项目,不断提高贫困家庭经营收入。加快扶贫龙头企业建设,扶持培育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5户。

进一步加大贫困村劳动力订单、定向培训和定企输转,实行贫困劳动力全员免费培训,使有培训需求和创业就业愿望的贫困劳动力都能接受培训,都能有一技之长,都能实现稳定就业,都能达到稳定脱贫致富。充分发挥扶贫培训基地的作用,培训贫困家庭“两后生”1万人;加大对贫困群众农业适用技术培训力度,使每个劳动者至少掌握1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和水平。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