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王五疯子”王谦斋

“王五疯子”王谦斋

作者: 出版日期:2011.05.20 点击数:0

【报纸名称】:合肥晚报

【出版日期】2011.05.20

【版次】第B02版(最合肥·庐州人物)

【入库时间】20110725

【全文】

王谦斋的简历大致是这样的:年轻时是个贡生。贡生,是州、县官府在当地的生员(秀才)中选拔出来的成绩优秀者,被举荐到京城国子监去读书,便称为“贡生”。相当于今天成绩优异的高中毕业生,被保送到名牌大学去读书。做了贡生,毕业后就可以当上基层官员。

闲云野鹤一个

在晚清的“庐州三怪”之中,有一个绰号叫王五疯子的人,听这个绰号,就让人有些头皮发麻,不愿意接近他。“王五疯子”真名叫王尚辰(1826—1902) ,合肥人,字伯恒,号谦斋。

尽管别人没送自己什么雅号,但是,王谦斋自我感觉一直很好,他在晚年想了一些典雅的名号,什么“遗园老人”啦、“五峰居士”啦,还有自嘲的名号叫“木鸡老人”。从自号里,就能体味到他那种自娱自乐,我行我素,闲云野鹤的模样。

王谦斋是同治年间的贡生,官至翰林院典籍,晋五品官的虚衔,著有《谦斋诗集》,诗作千首,另有《遗园诗余》一卷。他逝于光绪28年(1902年),活了76岁,算是清末合肥诗坛的耆硕了。

王五疯百拜

《皖诗玉屑》介绍说,庐州三怪,怪有怪的不同:徐子苓孤僻,朱默存孤傲,而王谦斋放荡。要说王谦斋“放荡”,最典型的故事,是民间流传如下的逸闻:

故事说,王谦斋与淮军将领刘铭传(绰号刘六麻,今肥西人)是故交。王谦斋长期担任刘铭传的幕僚(一说家庭私塾老师)。刘铭传病逝了,王谦斋买了香烛、纸锞,亦步亦趋地随众人,前往刘府吊孝。进了刘府,他一脸沉重,双手高高举起,献上一幅挽联。众人一看,大惊失色,喧哗不已,原来挽联上写着——刘六麻千古;王五疯百拜。

我的妈姨呀!这副挽联直呼刘爵帅的外号“刘六麻子”,是大大的不恭不敬啊!

刘铭传是朝廷一品武官,授封了爵位,在晚清,朝廷外姓封爵,只有四个人得到如此尊荣,他们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你这个王谦斋,不自量力,竟然在刘铭传逝世的时候,称其绰号,岂不是太放荡了么?众人若不是看王谦斋年纪大,恨不得上前(土话:踢)他一板脚。

刘铭传的儿孙们对这副挽联内心虽不悦,但慑于王谦斋是长辈,又是父亲的挚友,庐州的名士,所以,也不敢不把挽联挂上灵堂。

话又说回来,这个王谦斋的性格虽然“放荡”,但“放荡”之中,也有过人的智慧,你想,谁能够做到像他王五疯子这样,对刘铭传的灵位“百拜”呢?如此真挚的感情,又把他前句的“不恭”之语给挽救回来了。

可见,王谦斋亦谐亦庄,张弛有度,化险为夷,智慧过人。说不定,一生也是豁达、诙谐风趣的刘铭传,在九泉之下看了王谦斋给他的挽辞,还会仰首“哈哈”地笑出声来呢!

王谦斋的简历大致是这样的:年轻时是个贡生。贡生,是州、县官府在当地的生员(秀才)中选拔出来的成绩优秀者,被举荐到京城国子监去读书,便称为“贡生”。相当于今天成绩优异的高中毕业生,被保送到名牌大学去读书。做了贡生,毕业后就可以当上基层官员。

在刀剑中奔走

王谦斋崭露头角,是在太平军北上占领南京之后。《谦斋诗集》的序文说:“江淮间群盗蜂起,兵单饷乏,谦斋以书生为诸帅座上客,掉三寸舌,从容策划,动,能扼贼之吭。咸丰11年(1861年),苗(沛霖)气焰方张,寿县被围益急……谦斋出入刀剑之中,南来约练(联合团练),由三角寺攻援寿州。会楚师东下,江淮局势为之一变。”

从这段的记述来看,王谦斋作为淮军将领的幕僚,出谋划策,在刀剑之中东奔西走,促使朝廷在江淮的被动局面为之一变,是有些奇功的。所以,后来他得到了五品官的虚衔。王谦斋常常不按通常人的语言去表达,自然也会有不按常人的思考问题的时候,因此,他谋出奇计也是可能的。笔者以王谦斋的一则逸事,来做一个推导:

话说太平军准备进军安徽时,王谦斋曾经对家乡的农民说,今年晚些时候,你们可以再种一季糯稻,保你们赚大钱。

而农民知道,糯稻在六月上旬才插秧,生长期长,产量小,在一般情况下,农民种它是不划算的,但是,王谦斋可是见多识广的当地名士,姑且就信他一回话吧!于是,半信半疑地种了糯稻,到了深秋,王谦斋又来田头了,催促大家把还没有熟透的糯稻割下来,藏起来,连稻草也要晒干藏好!乡亲们照他的要求办了。

结果,没过多久,太平军占领合肥,他们严重缺乏粮食,也缺稻草铺床。这时,农民们把青糯稻、稻草高价卖给了太平军,赚了好大一笔银子。

这个故事说明,王谦斋准确地预料到了太平军在什么时候占领合肥,时间、地点都谋算得很准。而这种洞察力,正是优秀的谋士所要具备的。《孙子兵法》言:“为战者,道、天(时)、地(利)、将、法。”其中,天(时),就是时间,地(利),就是地点。三国时期,诸葛亮之所以显得聪明,是因为他利用天时(有雾有东风的清晨),演了“草船借箭”;他还知道在什么地点可以唱“空城计”。假如抽走这两个有关时间、地点的战例,诸葛亮也就不那么神乎了。换言之,王谦斋能料到太平军在什么时候占领合肥。说明他的确有些军事学养。

■名词解释:贡生

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清代贡生,别称“明经”。会试考中的考生被称做“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贡生有几种:每一年或两三年由地方选送年资长久的廪生入国子监读书的,称为“岁贡”,由于大都挨次升贡,故有“挨贡”的俗语;逢国家庆典进贡的生员,称为“恩贡”;每三年各省学政就本省生员择优报送国子监的,称为“优贡”,每十二年各省学政考选本省生员择优报送中央参加朝考合格的,称为“拔贡”;乡试取人副榜直接送往国子监的,称为“副贡”。

■趣味链接:王谦斋轶事

临死吃油条

王谦斋的续弦牛氏,比他年龄小得多。

谦斋临死前,牛氏徐娘半老,风韵犹存。这样,王谦斋也放不下心“上路”,几次欲说又止。牛氏也还伶俐,流着泪说:“你有话不好说——是不放心我,怕我守不住。你放心吧,我生是王家人,死是王家鬼。”

王谦斋微微点了点头说:“我想吃热油条。”

“好,我就去办。”

“你亲自做,油锅放到我床边来炸。”

“好。”

牛氏考虑自己未做过油条,怕不中王谦斋的意,就跑到集上饭店请了个师傅来。师傅坐在王谦斋的病榻前,看着油锅炸油条。油条炸好,牛氏便夹了一根递给王谦斋。

王谦斋接过油条,又要牛氏把茶杯递给他。吃一口油条,喝一口茶。几次把端茶杯手伸向油锅,又缩了回来说:“师傅,谢谢你,行了,你忙,你回去吧!”师傅说:“不忙,不忙。”还是坐着不动。

王谦斋吃了半根油条,放下筷子,挥挥手说:“好啦。锅也撤去吧!”师傅一听,搬起油锅走了。牛氏感到有些蹊跷,说:“要吃热的,再请师傅来炸。”

王谦斋叹口气说:“不啦!我——我哪里是吃油条,是想把茶水倒到滚油锅里,溅起滚油,毁你面容。谁知师傅坐着不走。天意不允,我不能作孽。”牛氏流着泪说:“你这样不放心,我就用剪刀在你面前自毁面容。”王谦斋说:“不,不。这是我一时糊涂,一生未作亏心事,哪能临死留骂名。”

牛氏哽咽不能语。当晚,王谦斋就死了。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