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梦萦桑梓情
【副篇名】——回忆与王谦同志交往的一些片断
【作者】 李铭魁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7.08.31
【版次】
【入库时间】20130710
【全文】
2007年7月9日清晨5点多,还在梦乡里的我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电话是李陵钦(王谦同志晚年雇佣的护理)从北京打来的,他说“王老今天早上3点多去世了”,我大吃一惊,心情顿感沉重悲痛。
我们村与王老的故乡上盘石仅有一道山梁之隔,孩提时就听说盘石出了个“大官”叫王谦。大约在我读初中的时候,王老已是省委常务书记、省长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调县委办公室工作。1985年王谦同志从四川省委书记兼重庆市委第一书记的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定居北京。也是从那年开始,县委、县政府每年春节都会派领导去北京、太原看望平定籍或在平定工作过的老干部。当时,我任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负责看望、接待老干部的具体工作。从那时开始,就与王老有了较多的接触交往机会。后来,我担任县委副书记、县政协主席后,这种相互往来一直没有中断。
回想多年的交往中,王老与我谈论最多的莫过于平定、阳泉的缺水问题。他多次讲:“平定、阳泉这块地方,过去并不缺水。在平定中学读书时,嘉河清水长流,我们经常站在阳春楼下感受大诗人元好问名作‘一沟流水几桥横,岸上人家种柳成,来岁春风千万树,绿烟和雨暗重城’的诗情意境。就是在海拔七八百米的冠山上,甘泉小溪旱年也没有枯竭过。你们现在的人也可以从漾泉、瀑里、小河这些地名中想象到当时山清水秀的情景。平定、阳泉的严重缺水是解放后大量挖煤,破坏地层结构造成的。1958年,我就和刘开基同志(省委常委、副省长)说过,如果不把五十华里外的娘子关水提引回来,阳泉、平定就只好搬迁逐水而居了。”“1958年秋天,省建委向省委常委汇报提娘子关泉水到阳泉,以解决工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方案时,拿出过两个设计方案,一条是北线,即石太铁路稍北沿线;另一条是东线,即从苇泽关集泉,走娘子关偏东的旧关、柏井、石门口。两个方案对比,从解决工业和城市用水来讲,以走北线为好,因为路线比较短一些,投资要少一些。但缺点是不能兼顾平定县城用水和农业用水。后来,由于1960年的灾荒等原因,未能上马兴建。1971年阳泉用水告急,北线提水工程经国家计委、建委批准上马。1974、1975、1976年平定连续三年大旱。1977年我力主东线提水工程上马,并经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民办公助工程。即:省里投资一部分,县里投资一部分,乡村集体投大量劳动工。可以说娘子关提水是平定人民用汗水、鲜血、生命换来的救命工程!”
娘子关提水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后不久,接连发生了两件颇有争议的纠纷。这两起争议的妥善解决,王谦同志功不可没。一件是娘子关提水工程正常运行,并见到明显效益后,上级有关部门提出该工程要收归省或由省委托阳泉代管,引起平定干部群众的不满,认为这是上边趁机“摘桃”,进而酿成一起不小的风波。王谦同志知悉后,于1994年10月20日给当时的省委书记胡富国、省长孙文盛写信,明确表态:“平定的娘子关提水工程是该县群众和干部几千人奋斗八年,死近三十人,伤和致残一百数十人,县财政投资1000多万元,农民投工五六百万个建成的。当时山西省委和省政府都明确认定为民办公助,非完全国家投资。工程从建设开始到建成之后,近十年都由平定县管理。为什么前些年不提收,而现在提出要收,原因何在?此工程今后效益很大,阳泉二电厂之用水靠此供水而别无出路,这当然效益可观也。即希望不可改变原决定,仍由平定县管理为妥,以免引起不安定因素……。最后,我再做说明,此意见是我和池必卿同志两人的意见,麻烦你们请谅为祷。”1995年11月20日,山西省编委以(1995)1号函通知市、县编委:经研究同意“阳泉市平定供水管理局”归平定县管理。该机构归平定县管理后,机构规格、性质、编制均不变。后来,王谦同志给我来信说:“娘子关提水工程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