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烈卿:如痴如醉诗为心声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05.31
【版次】第B2版(嬴秦街)
【入库时间】20130630
【全文】
记者 刘华 摄影 亓亭
他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由于受条件所限,只上完了初中。虽然文化水平不是特别高,但他对诗词却是无比热爱。从一九五五年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在诗词领域笔耕不辍,在八十六岁高龄之时,更是欲将毕生作品结集成册。
身板笔直、声音洪亮、思路清晰,坐在记者面前的王烈卿老人哪像一个已经是86岁的老人。谈起将近六十年的诗 歌 写 作 之路,他更是精神头十足。86岁的王烈卿老人 , 不 仅 读诗,还热爱写诗,如果不是老友无意中的发现,大家还不知道,这位老人已经写了千余首古诗体来记录自己经历过的时代。
战争年代,地主少爷爱诗如痴
王烈卿老人老家是泰安肥城,出身在一个富裕之家,从读私塾时就开始接触诗词文化,即使在炮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年代,也一直没有中断学习。
“我在童年的时候,读过一年半私塾,第二年先生就开始教授《千家诗》,当时只背不讲。‘七七’事变以后,我的家乡逐渐成了解放区和敌战区的边缘,村里的小学时办时停,幸好我家有一部祖父遗留下的线装《全唐诗》,由于诗句顺口、好读,有时读读《千家诗》和《全唐诗》,这样使我爱上了诗歌,一直到了读中学及以后的时间,我对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王烈卿说,“我记得1938年左右,我还上小学,那时候日本人要求学习他们的文化。我们准备了两套课本,日本人来了就拿出他们的课本,他们一走我们还是学习自己的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各地急需有文化的工作人员,初中毕业的王烈卿被分配到大王庄成为一名老师,随后又因为成绩突出被调到镇上工作。“陡山夹石径,沟壑任纵横。登上老虎岭,解衣沐春风。”对于自己写的第一首诗,王烈卿记忆犹新,是一首题为《过老虎岭》的感悟诗。“那时候哪有车啊,过老虎岭就是走着去。”年轻一辈的人对老虎岭这个地方大概没什么印象了,老一辈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以“险”著称的地方。1955年,王烈卿爬上老虎岭回头看走过的路,突然被灵感击中。回到家后,他将这一次的灵感记录下来,写就了属于王烈卿的第一首诗。“我就是看过唐诗,根本不懂什么格律,更别提平仄的讲究,其实就是打油诗。”
王烈卿说,参加工作后,他主要利用业余时间,从图书馆借来历代名家诗集进行研读和摘录,摘抄名家名诗达十余本(每本100多页),同时能背颂古诗词七八百首。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特别是“文革”以后,王烈卿就开始进行习作,那时他不懂旧诗词的格律,不讲平仄,只是押韵即可。后来读了王力教授和《中华诗词》上的一些有关旧诗词的指导文章,他才开始研究旧诗词的格律,并买了《诗词格律》等工具书,在初步掌握了诗词格律的基础上,开始对以前创作的千余首诗词按格律规定的要求进行修改,使之成为合律押韵的旧体诗词。
字字推敲,力求完美
对于王烈卿几十年如一日的创作精神,知道的人都无比佩服。王烈卿的朋友把写的诗推荐给了莱芜开源资产运营中心书记刘健,刘健在为王老的诗句感动的同时,也被这位老人的学习精神震撼。“王老家里有十几本手抄本,厚厚的几大摞,全是这些年来摘抄的诗词,而且书柜里基本都是《中华诗词》之类的和诗有关的书籍。”刘健说。
从开始写到会写诗再到让每个字都经得起推敲,王老在这条路上走了将近六十年。“开始不懂瞎写,买书的时候就买有注释的,看前人是怎么写的,怎么遣词造句。我一直订阅《中华诗词》,学习别人怎么用古体诗写现在的内容。看得多了,思想里有这个意识,有灵感去写,慢慢地就成了习惯。”
众所周知贾岛在写《题李凝幽居》时“僧敲(推)月下门”的故事,王烈卿在写诗的过程中也遇到无数需要“推敲”的时刻。“有时候,因为一个字儿能想好几天,走着坐着地想,到底该用哪个字,怎么表达既符合韵律又能准确传达出自己的意思,经常为了一个字纠结。”王老说,尽管表达的是现在的内容,既然是古体诗,就要遵循古体诗应有的格律。在已经打印出来的文稿上,还可以看到王老校对时再次改动的痕迹。
正是这样的较真再加上真实的情感,王老一首纪念母亲的诗令很多读过这首诗的人印象深刻。“儿女少休息,孤灯备行食。犹恐眠不足,星稀唤儿起。临行频频嘱,及时通消息。一年复一年,两鬓飘银丝。”这是王烈卿从《忆母亲》中节选出的几句。对于这首诗,许多人读着读着就会掉泪。王烈卿说:“母亲对孩子的那种爱,盼望在外工作的孩子回家又担心耽误孩子工作,早起为孩子做饭又想让孩子多睡一会儿,那种真实的母爱非常打动人。”也是这首诗,让原本对父亲的写作并不“感冒”的王老的二女儿感动不已。女儿告诉王烈卿,读这首诗忍不住会哭。
用心写诗,记录时代
翻开王烈卿老人这本名为《汶水吟》的诗集,记者看到这些诗作有五、七言古诗,也有五、七言绝句及律诗和词。《汶水吟》中的诗词,大多写成于改革开放后,这与国家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分不开的,是与经济发展文艺繁荣的大形势分不开的。王烈卿也和全国文艺工作者一样,赶上了这个美好的新时代,深受这个美好时代的熏陶、感染和激发,因此他拿起笔,歌颂新时代,歌颂改革开放,歌颂人民美好的新生活……同时,他把自己也锤炼成了一名现实主义诗人和浪漫主义诗人。
刘健说,《汶水吟》的写就与烈卿老人秉性淳朴、淡泊名利、严谨细致、诚信做人是分不开的。“文章千古事,做官一时休”。王烈卿老人是一位淡泊处事、不问名利的长者。他深信为文学而献身,就要耐得住寂寞,要有坐几十年冷板凳的思想。他长年坚持早上5点钟起床,背古诗、练书法,能背诵古诗词七八百首。
王烈卿老人尽管在写诗词方面达到了一定水平,但仍不顾耄耋之躯,经常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种文娱活动,他深知“功夫在诗外”,每次活动回来,都要作诗记之,诗量与日俱增。他平时在家也培植花草,制作盆景,收藏奇石,练唱京剧……陶冶情操。他已四世同堂,子女也向来孝顺,经常带他外出采风,一家人其乐融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偶像,王烈卿老人也不例外。学习诗词这么多年,杜甫、白居易一直是老人心中崇拜的人物。“他们写的诗太好了,尤其是叙事诗,无论是用词还是叙述方法,对我影响很深,他们忠实地记录了他们那个时代的生活面貌,可以说是史诗。我虽然水平不够,也想向他们学习,记录我经历过的时代。”
如今,他的诗集正在筹备出版中,按照时间和风格统一做了整理、分类、排列。“现代社会,别说写诗了,就是读诗的人也很少,出版王老的诗集,不止是丰富退休老干部的业余生活,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刘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