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对于一个政治家而言,私德重要,但多干几件惠民、利民的事,少

对于一个政治家而言,私德重要,但多干几件惠民、利民的事,少

作者: 出版日期:2011.01.21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淄博日报

【出版日期】2011.01.21

【版次】第11版

【入库时间】20110725

【全文】

毫无疑问,如今的王安石,已经被塑造为一个极为正面的形象,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前在他身后近千年的绝大部分时间中,王安石得到的评价一直不是很高,明朝有人甚至评价他为“古今第一奸人”。同样一个人,评价的差异咋就这么大呢?

平心而论,王安石的人品还真是不错。他不好色,比如说他老婆亲自给他物色了个小妾,结果被义正辞严地拒绝了。他对钱也看得很淡,他生前身后,受到的攻击无数,但关于贪污受贿的指控基本没有。

可以说,无论从王安石的私生活哪个方面来看,他都是一个好干部的典型,也符合从古至今中国民间对于清官形象的期许。这就令人感到奇怪,为什么在差不多一千年的时间中,王安石的口碑就这么差呢?

有人解释说这是大家被负责历史撰述的封建文人所蒙蔽,这还真有点低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洞察力。细数一下民间口碑中的清官和贪官,和历史上的真实情况还真是八九不离十。这些历史人物在民间的口碑,不是哪个人能左右的,而是取决于他的所作所为。

王安石一生干得最大的事情就是我们熟悉的变法。我们当代的历史撰述,对王安石变法评价很高。但这场变法是不是真的就具有那么伟大的意义,其实很值得商榷。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就很可疑,据他自己讲就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也就是说,国家财政困难,不是整个社会财力不够,而是因为当家的理财没理好,他变法,就是要理好财,把社会的财富转移到国家这里来。这是一个对老百姓来讲,很危险的变法逻辑。在财富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要让政府的财力增加,傻子都知道结果,那就是从百姓的口袋里变着法子往外掏银子。

回顾一下历史不难发现,中国历史上比较好的时期,都是政府对经济社会较少干预的时期,比如说文景之治就奉行黄老之术,听任民间自由发展。康乾盛世的出现,也与康熙推行的“永不加赋”有关。而宋朝,恰是中国历史的一大转折,在社会经济上采取更多的放任政策。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而王安石变法,恰恰违背了这一历史潮流。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历史教科书所说的“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更是因为侵害了无数老百姓的利益。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王安石的人品再好,终归是私德。对于一个政治家而言,私德重要,但多干几件惠民、利民的事,少干几件扰民、害民的事更加重要,才是真正的人品好。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