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版本都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专家考证却称应为“自绿”—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8.01
【版次】第A12版(今日视点)
【入库时间】20121020
【全文】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七言绝句《泊船瓜洲》是北宋名家王安石的传世名篇,上述所引是大家通晓的版本,诗中风情,更为扬州人熟知。但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陶文鹏先生在文章中指出,这首诗的原稿并非如此,其中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又”字应该为“自”字。
就“自绿”一说,记者昨辗转采访到陶文鹏,请他进行了解读。
“又绿”or“自绿”?
南宋洪迈将“自”改“又”
记者查阅人教版和苏教版的语文课本,两个版本收录的《泊船瓜洲》仍旧是通行版本,在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下面的注释也完全不提“自绿”,翻译是“春风又一次吹绿了长江两岸。”
“从小老师教的就是这样。”“我从来没听过其他的版本。”采访中,几乎没人听过“自绿江南岸”的说法。
“这其实不是我研究出来的。”陶文鹏首先说明,“我的老师、北大吴小如教授在《读书札记》中最先指出,王安石的原稿写的是‘自绿’,而后被南宋的洪迈给改成‘又’字收录在他的《容斋续笔》中。当时这本书非常流行,在南宋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又绿’沿用至今。但翻阅今存南宋詹大和《临川先生文集》、龙舒《王文公文集》、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三个不同版本的王安石诗集可以发现,均作‘春风自绿江南岸’,可见差错就出在洪迈。”
陶文鹏继续补充,“我的另一位老师、北大赵齐平教授也认可吴小如的说法。”
记者随后到市图书馆翻阅古籍资料,找到了宣统三年石印版的《王临川文集》,此书收录的《泊船瓜洲》第三句确为“春风自绿江南岸”。
“又绿”好or“自绿”好?
“自绿”更符合当时意境
“这个‘自’字跟‘又’字到底哪个更好,要从此诗的写作背景说起。”陶文鹏说,王安石祖籍抚州临川(今属江西),江宁却是他的第二故乡,王安石的父母都长眠于此,王安石也在此做官,所以,他对江宁很有感情。关于这首诗的由,有一次,他离开江宁,顺江而下,由京口(今镇江市)渡江至瓜洲,准备由大运河北上。这时,他对江宁无比眷恋,写下《泊船瓜洲》抒发乡思。
陶文鹏介绍,诗人写此诗时,已55岁。几年间,两次因推行新法而遭罢相,心力交瘁,对从政产生了强烈的厌倦感。在这样的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也就难免不在字里行间注满忧郁、伤感、消沉。
吴小如教授分析认为,从诗意来看,王安石此时初离钟山,并非多年在外远游不归,“又”字表明离乡之久、思乡之切,与此诗意境不符。而“自绿”则耐人寻味,作者认为春风本该是有情的,却偏偏无情,一到春天,和风自管吹绿江南岸草,却不管诗人思归不得的惆怅情怀。“自”是自然而然的意思。王安石的诗本意是说,一年一度,只要季节到了就春回大地,谁也阻挡不住。 实习记者 车林
另一疑点
明月“何曾”照我还?
之前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武黎嵩曾在自己的微博中报料——春风自绿江南岸,明月何曾照我还?这才是庐山真面目。
武黎嵩不仅认同第三句“春风自绿江南岸”的说法,还提出第四句中的“何时”应该为“何曾”。
武黎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这是《王荆文公诗笺注》收录的版本,南宋李壁笺注,据历史考证应该是目前世人所能看到的最早的版本,也是最接近王安石原稿的版本,这本笺注与洪迈的《容斋续笔》时间非常相近。应该也是《容斋续笔》收录有误。
“何时”是说什么时候,表达了一种归心似箭的迫切心情,而“何曾”是没有的意思,更符合王安石当时满腹忧郁、伤感、消沉的心情。也与“春风自绿江南岸”的意境相符。
但武黎嵩这一说法,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并非个例
古代经典常被篡改
从事唐宋文学研究30多年的陶文鹏教授告诉记者,在他之前的研究中经常发现有学者擅自更改先人文章、诗词。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就有专家考证,首句“黄河”应为“黄沙”。
唐代诗人杜牧关于扬州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陶文鹏就觉得“草木凋”比“草未凋”更好。
“我不反对改变,有时改变就是创新。但我认为应当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在改之前应注明作者的原稿。但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我认为诗人的原稿写得很好,不应改,也希望现在通行的版本能改成王安石的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