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空靜土)梁啟超論王安石吳淑鈿(香港)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2.04
【版次】第E05版(新園地)
【入库时间】20120310
【全文】
梁啟超論王安石
由電影中的康有為, 想起梁啟超, 想起他為王安石辯誣所表現的史識。
宋代名臣王安石的歷史形象非常複雜, 不同時期的史家和思想家有不同觀點。史家論王荆公, 不離煕寧變法。元代所修《宋史》, 假以禍亂天下的罪名。明清史家受程朱理學思想影響, 崇道德黜功利, 視變法為反面敎材, 也對荆公持否定態度。由思想家角度說, 荆公在煕寧之前名重士林, 推行新法後卻毀譽交加, 新舊黨人對他的評價截然不同;舊黨的司馬光和蘇軾雖和他政見不合, 但都肯定他的道德人品, 新黨專政後, 挾荆公以圖私利, 引起舊黨的不滿和攻擊, 並歸咎於他, 欽宗更將他與蔡京並列為禍國奸臣。至南宋, 朝野仍以荆公為北宋淪亡之禍首, 一方面罪其破壞祖宗法度, 一方面責他敗壞士風。於是, 自宋理宗黜王安石從祀孔廟, 他誤國誤民的奸臣形象從此確立, 一直到明清。清末世變, 經世思想盛行, 煕寧變法的歷史意義重新受到全面論辯與肯定, 梁啟超和一些學者給他非常正面的評價, 他的奸臣形象才得平反。
近代中國維新, 自經世到啟蒙, 走過一段曲折的道路:鴉片戰爭前後, 士人覺醒必須謀求改革以挽衰世, 傳統社會思潮由漢宋之學走向經世致用, 林則徐和龔自珍等憂世知識分子高舉通經致用之說, 主張通過實務改革以開拓時代新出路, 但他們的改革因不敵保守勢力而終失敗, 及後的同光洋務運動其實仍是經世思潮的接續實踐。由漸知西學到講求西學, 清末社會在外來文化衝擊下, 於政局動盪中一邊學習西方的軍事、商務與敎育, 一邊受西方的價値思維影響, 跌跌撞撞地走向世界。一八九八年嚴復出版譯作《天演論》, 與梁啟超的《清議報》及《新民叢報》為維新思潮奠定理論基石;在嚴梁的帶動下, 新啟蒙思潮勃興。他們面對現實, 觀照歷史, 於是重新思考煕寧變法的意義。嚴梁都不約而同地同時書寫王安石, 梁啟超一九○八年寫《王荆公》, 指出變法之合理性, 及其中有與西方政治相發明之處。大抵嚴復評荆公變法之敗, 在其未能盱衡大局和培養人才, 觀點配合他的時代改革思想。任公則意在塑造偉人模範, 達歷史資鑑作用。前者說的是變法要把握時機, 後者則為荆公辯誣, 藉表達社會遷變的必要性。向度不同, 求變的用心則一。
有必要也拍一部關於梁啟超的電影
吳淑鈿(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