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质朴俭素与蔡京的腐朽侈靡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7.11.24
【版次】第A03版 (副刊)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如果像今天的人们动不动就喜欢给名人列个榜的话,那么王安石和蔡京一定名列前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有宋一代,这是两个非同寻常、确确实实了不得的人物。一者,两人都是北宋之重臣,同朝为相,权倾朝野。王安石前后执掌相印8年,高擎变法大旗,倾力实施新法,虽曾两度罢相,却为历史留下了著名的“熙宁变法”,以致后世被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蔡京执掌相印的时间更长,五曾拜相,前后达17年之久,好生了得!年届七旬之时,精力不支,徽宗皇帝特许其在家里办公,直至80岁退休离开相位,何等器重!曾先后进太师,封鲁国公,何等风光!只是,这个典型的“不倒翁”,他虽没倒,大宋江山却在他为相时轰然坍塌了。二者,拿今天的眼光看,两人可谓都是大家。王安石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无论在诗、词、文上均“绝妙一时”。这一点,连当时那些在政治上彻底厌恶他的人,也是无法否认的。如政敌司马光就说他一人享有天下大名30多年。梁启超甚至认为,王安石不仅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不仅仅是有宋一代,“以文学论,则荆公于中国数千年文学中,固已占最高之位置矣”!蔡京呢,在后人的印象中,他是一个贪官巨奸,臭名掩盖了“英名”。实际上,他是一个饱读诗书的才子,天赋极高,在诗、书、画、文等各个领域均有卓越建树。以其书法为例,他的书法,跻身于北宋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中,有“冠绝一时”、“无人出其右者”之誉。《宋人轶事汇编》卷十三中曾说到蔡京这样一件轶事:某年夏天,天气炎热,当时自然没有电风扇,更不用说空调了,蔡京被侍奉他的两个下级官吏不停地用扇子为其扇凉的服务精神所感动,遂要过两人的扇子,在上面随手为他们题了两句杜甫的诗。没料到几天之后,这两个家伙就有头有脸地阔气起来了。一问,方知被登上皇位之前尚是亲王的宋徽宗花两万钱买走了。可见,当时蔡京的书法名气是何等之大。
之所以在这里拿王安石与蔡京作番比较,是鉴于最近读宋史的一点思考。那就是相同的政治经历和文学艺术天分,为什么一个流芳千古,而一个在后世声名狼藉(宽容一点,这里就不用“遗臭万年”一词了)?此无他,关键在德、在做人。而德、而做人,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往往又是从一个人是质朴俭素还是腐朽侈靡上体现出来。
据史书记载,王安石做人可谓清正廉洁、堂堂正正,时人咸谓其贤,以致士大夫以不能结识王安石为最大之憾事。他官居宰相高位前后凡8年,其间一度权势熏天,可他从未以权为自己及其亲属谋过私利。尤其在私生活上,即便是他最凶狠的敌人———实际上,他一生少树私敌,所结怨者,大多是为了变法的缘故。这一点,他倒真有点像现代的鲁迅先生———也很难找出可用以攻击他的破绽来。他在生活上最大的外在特点是不修边幅。作知制诰(中书舍人)时,有一天,有人来送信,竟把王安石误认为是这里的“院子”(家仆)。左右说,这就是舍人。送信人走出,口中念念有词“好舍人,好舍人!”还有一件事,也颇能体现王安石的为人。王安石的夫人吴氏曾自作主张地给丈夫买了个小妾,也许是为了给王安石一???意外的惊喜,事前一直瞒着他,直到晚上临睡觉时才让这女子梳妆打扮好前来侍侯。王安石见色眼不迷,心不动,当得知该女子的丈夫因一船官麦沉水导致倾家荡产仍不足以偿还官债而不得不将其卖掉时,王安石即令送回,与她丈夫完聚,所卖之钱也不必退了。王安石晚年居金陵钟山,仅有几间简朴的小房。出行骑一匹小毛驴,有客来访,在路旁相遇,即下驴坐着小凳交谈,一副乡野老叟的行状。
和王安石的质朴俭素完全相反,蔡京入相,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贪污侵私,难以计数;家中金币宝玉,堆积如山。收受贿赂是其敛财的主要渠道。举凡官吏升迁罢黜,无不经过他的批准。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据李亚平先生的《帝国政界往事》一书介绍,当时人的著作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个行贿者到他家里谋官,蔡京当着这家伙的面,仅一顿饭的功夫,就将三个同样到他家去行贿的谋官者,由相当于今天的县团级干部,一下子提拔为司局级。可见其公开弄权,已到了满不在乎的程度。不仅如此,每逢蔡京生日,各地官府还要“贡献”大宗礼物,称“生辰纲”。蔡京的日常生活十分侈靡。当时首都东京(今河南开封)的蟹黄馒头与鹌鹑羹是深受文人士大夫们喜爱的著名小吃,蔡京对此情有独钟。只是别人吃的与他吃的有着天壤之别罢了。蔡京家中养着大量的鹌鹑,每吃一次鹌鹑羹,辄杀鹌鹑数百只;一次,蔡京留讲议司官员吃饭,单是蟹黄馒头一项,就用钱一千三百多贯,相当于当时50户普通人家一年的收入。有位客人在蔡京家饮酒,蔡京叫库吏取出江西官员送来的黄雀肫10瓶,库内尚存有80余瓶。蔡京家蓄养的姬妾成群,家中甚至按照专业人员的标准,养着一位小姐,而这位小姐的职责就是专门负责切葱丝。
不过,历史往往自有公论,或许于某个特殊的时段它会出现善恶不分、是非颠倒的现象,但社会的道德指向最终总是指向崇善抑恶的。就说王安石吧,他晚年退居江宁,封荆国公;卒,谥曰文,并于崇宁年间又追封为舒王,可谓善有善报;蔡京呢,虽侈靡奢华了一生,未料到到头来却落得了一个饿死的可悲下场。史载,蔡京晚年,宋钦宗看在父皇徽宗对其器重的份上,没有杀他,只是将他放逐岭南。流放之初,虽发了一通“八十一年往事,三千里外无家,孤身骨肉各天涯,遥望神州泪下;金殿五曾拜相,玉堂十度宣麻,追思往日谩繁华,到此翻成梦话”的感叹,但老家伙仍然派头十足,身边有美女相伴,船中有金银满舱,心想只要有钱,还有什么事摆不平?只要有钱,到哪还不是吃香的喝辣的?可蔡京这回想的却是大错特错了。他的钱,他的金银财宝连粪土也不如。沿途百姓一听说是蔡京,开旅馆的不给其住宿,开饭店的不卖给他饭,从开封到潭州(今湖南长沙),三千里之途,蔡京很难买到一口饭、一盘菜、一杯茶。未到岭南(今广东韶关),就在长沙城南的一座破庙里因病困交加,饥寒交迫而饿死了。死后,被列为祸害大宋的“六贼”之首,可谓恶有恶报。
当然,王安石的质朴俭素与蔡京的侈靡腐朽并非个案。
有阴则有阳,有廉臣,就会有贪官。古有王安石与蔡京,今也有郑培民和胡长清。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廉臣,一时代也必有一时代之贪官??但廉臣每每会青史永垂,贪官则往往没有好下场,这就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