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做足“王安石文化”打造文化底蕴景区

做足“王安石文化”打造文化底蕴景区

作者: 出版日期:2014.07.23 点击数:1090

【报纸名称】:皖江晚报

【出版日期】2014.07.23

【版次】第2版:一江两岸·城记

【入库时间】20140910

【全文】

900多年前的4月,北宋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与兄弟、好友结伴,游览了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并以追记的形式写下了一篇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游记——《游褒禅山记》。褒禅山也因此声名远扬,享誉中华大地。

“《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被国家教委选在高中课本里,是一篇必修的课文。包括港澳台,只要在以中文为母语的地方,就有这篇文章,因此,大部分中华儿女都知道褒禅山。”褒禅山风景区经理汪俊说。

《游褒禅山记》为褒禅山风景区赚足了人气,褒禅山风景区也在紧紧围绕这篇文章“深耕”景点。建立王安石纪念馆,再塑一个更高更大的王安石雕像,将其打造成为褒禅山风景区地标性建筑;开设荆公讲堂,请知名老师为游客免费讲解《游褒禅山记》,阐述王安石为什么来褒禅山,怎么来的褒禅山,来到褒禅山去了哪些地方,在褒禅山孕育了哪些思想等等,让游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我们还争取把课堂‘搬进’景区,让高中学子学习这一课后,游华阳洞,在学中游,从游中学。”汪俊说,褒禅山风景区正在积极筹备针对大学生和高中生的免费开放周活动,让学生们亲身领悟王安石游褒禅山,特别是游览华阳洞时,感受到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至理名言。

褒禅山风景区在做足“王安石文化”的同时,凭借褒禅寺,弘扬佛教文化;依托知青林场,打造知青文化;立足繁茂的原始山林,继续保存生态自然文化,“四种文化犹如跑车的四个轮子,四轮齐驱并进,必将带动褒禅山风景区腾飞。”

文化内涵丰富的褒禅山风景区要将浓烈的文化气息传递给游客,前提是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关键是打造一支过硬的讲解员队伍。“我们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努力将景区的人文历史与游客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我们的讲解词更加丰富,更加通俗易懂。”褒禅山风景区讲解员张仁娟说。

“游览褒禅山风景区,观赏的是风景,感受到的却是厚重的人文历史。”汪俊说,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风景区,真正让游客在一抹青翠中领悟人生哲理,在一湖碧水间感悟人生真谛,是褒禅山风景区坚持不懈的追求。

本报记者孙敬清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