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宝:破解王安石在鄞历史谜团
【作者】 吴海霞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11.23
【版次】第A2版 (综合·民生)
【入库时间】20110308
【全文】
本报记者 吴海霞 通讯员 施闰闰 由我区作家沈小宝撰写的长篇历史小说《王安石在鄞县》日前由宁波出版社出版。 现在邱隘镇人大办公室工作的沈小宝,从事文学创作已有三十余年,出版过长篇神话小说《百步神剑传奇》等作品,从小生长在东钱湖边,又在东钱湖一带工作多年,他对900多年前王安石在鄞县的情况有着较深的了解。 “王安石在鄞县任职三年多,这一段经历,在王安石的人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对于今天的鄞州,寻找一代名人在我们这片热土上留下的人生轨迹,也同样有着重要意义。” 这就是沈小宝写作《王安石在鄞县》一书的缘起。历时4年,90万字,以历史小说笔法,还原一个历史人物与鄞州这片土地的不解之缘。 为写作这部长篇,沈小宝耗费了不少心血,他细心地绘制了《王安石任鄞县令时鄞县境区示意图》和王安石《鄞县经游记》一文中行走路线示意图。他经常抱着各种典籍、史书阅读、考证、分析。 因此,《王安石在鄞县》一书里,也有许多地方,沈小宝以自己的方式来破解历史一些疑团。 “王安石的一些做法,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怎么产生的,当时为什么会这样做?史书中没有叙述的东西,我经过查阅和分析,作出了自己的破解。”沈小宝说。 他在讲述王安石在鄞县的活动轨迹时,也将当时整个北宋的社会经济环境结合起来,包括写到了“王则起义”之类的大事件,这也将王安石,日后在朝廷中推行变革的一代宰相的成长舞台变得更加广阔,而在鄞县的这段经历也成为他人生中的关键岁月。 “这里可以看出,王安石之所以在鄞县的三年多任职期间推出了一系列新政,其实和当时的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发生王则起义之事,王安石也许不会去想到创建联保制的实践,如果没有发生全国性的严重旱涝灾害,王安石也不会在鄞县展开治理江湖河流的行动。至于向渔民放贷,向粮农救荒等行动,也和当时朝廷在国内普遍展开的开仓赈灾活动有关……” 沈小宝还在书中提出,王安石来鄞上任时已是冬季,他不管天气寒冷,经游县境十四乡,考察了水利状况,但没有立刻行动治理湖江,而是经过了一年漫长的等待,才于第二年的冬天开始实施。这一延迟的原因,也是因为受到王则起义事件的影响。 此外,还有很多王安石诗文方面的考证,如,鄞县县学早于慈溪的县学,为什么王安石只留下了《慈溪县学记》一文,而没有《鄞县县学记》的存在?还有王安石在任期内,在现在的北仑一带也修筑过王公塘海塘,但为何只留有《余姚县海塘记》而不写《鄞县海塘记》呢?他曾写的《戏赠育王虚白长老》一诗,其“虚白长老”在育王寺的长老任职中并没记载,这一称谓又是怎么来的呢? 这些疑问,沈小宝都在书中一一道来。 他还对王安石女儿的夭折提出了不同见解。之前有人提出王安石的女儿是死于庸医之手的,但沈小宝从王安石也学过医,了解药理,并身处知县职位等因素分析,认为其女儿不可能死于庸医之手。对此,他根据王安石所写的女儿的墓志铭的相关句子中,提出了自己的分析:王安石的女儿是早产儿,因为先天不足,在一场大病的袭击之下而逝。 沈小宝一边考证一边写作,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自己离王安石的精神世界越来越接近:“我最震撼的就是王安石的精神,他在鄞县的那几年,一直充满了激情,而那一腔热血也都是为了苍生而奔波。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