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台客聚:王安石變法之路難行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5.01.28
【版次】第09版(副刊)
【入库时间】20110501
【全文】
宋神宗趙頊是個年輕有為的皇帝,在宋英宗治平四年時即位才二十歲,就想把北宋王朝百多積貧積弱的局面扭轉過來。
事緣北宋在開國的太祖、太宗時代,因採取防內輕外的國策,這才埋下如斯局面的種子。宋太宗曾對侍臣們說:「國家者,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特邊事耳,皆可預防。若奸邪共濟為內患,深可懼也。」
為防內患,加強統治,北宋官僚機構架床疊屋,如尚書省各部,有了吏員又設「審官院」及「流內銓」,如戶部又另設三司,兵部又另設樞密院等。
這樣,朝廷官員激增,從宋真宗景德年間到宋仁宗皇祐年間的三十多年,內外官吏增加逾倍。此外,為鎮壓各地被迫上梁山的起義大軍,朝廷官兵從宋初的二十二萬增加至宋仁宗慶曆年間的一百二十五萬九千人。這龐大的官員與兵員開支,使朝廷更是入不敷支,發生嚴重財赤危機。
宋神宗基於接手這個爛攤子,不得不採取非常手段措施,是以向眾大臣提出諮詢。宰相曾公亮向神宗奏道,指出國家興亡,用人第一,只有讓有才華的人出來輔政,才可扭轉積貧積弱的局面。
當下就舉薦江寧知府王安石,說其是當世真正的輔弼之才,勸皇帝徵召。還說出王安石少時好讀書,過目不忘,撰文運筆如飛,圍觀者無不讚賞;在他中舉入仕為鄞縣知縣任上,起堤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貸穀與民,出息以償,使新舊相易,百姓稱便。王安石更呈《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所論政事,切中時弊,神宗對這些事都有所聞,於是即召王安石到京師為翰林學士。
但是元老重臣韓琦、富弼、文彥博等人暮氣沉沉,因循守舊,他們反對一切革新的主張與措施。
富弼曾向神宗進言,表示二十年不願言兵,這在當時朝廷面臨大遼、西夏強兵壓境之下,是十分荒謬敷衍的言論;韓琦則認為王安石只可為翰林學士,絕對不可以為輔臣。
然而,年輕而富有改革精神的宋神宗,早有決心振興朝政,終於在公元一○六八年親自召見四十八歲的王安石,首問他治國何以為先?王安石回說應先確定治理國家的策略,任用輔助的賢才。
之後,又不待神宗再問,便已猜中他的心思,指出目前國用不足,最主要是未曾找到善於理財,有如西漢武帝時的桑弘羊般的財政大臣,全力資助輔弼武帝大舉出擊匈奴。
神宗皇帝聽得王安石以桑弘羊自比,又以雄才大略戶漢武帝比喻自己,當下心花怒放,有意拜其為相主理改革新政。但實際上也不是皇帝一個人說了算,其他保守勢力如韓琦、富弼、文彥博等人,不是首輔,就是宰相,他們都不想有個不識好歹的王安石,被安插到原本的利益集團之中,是以死命反對。
神宗耗盡幾許心思,最後方能果斷任命王安石為相,開始著名的王安石變法。不過,保守勢力不容低估,他們在整個變法過程中起著重大的負面作用,終於拖垮變法,使王安石鬱鬱而終,這都是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