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王安石:一意孤行,过于自信许倬云

王安石:一意孤行,过于自信许倬云

作者: 出版日期:2011.04.09 点击数:0

【报纸名称】:南方电网报

【出版日期】2011.04.09

【版次】A08 文化

【入库时间】20120520

【全文】

没有朋友,没有人规劝,后果就是没办法找到真正肯替国家、替他做事情的有用的部下。领袖太强,手下一定不太强。最好是自己很强,但要谦虚一点,承认别人的长处。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仁宗嘉祐三年上万言书,主张变法,但未获采纳。至神宗即位才获重用,推行新政。然因改革太急,用人失当,遭致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反对。

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改革者,而范仲淹才是宋朝第一个改革者。宋朝是结束五代十国分裂的统一王朝,宋太祖终结了军阀专政的传统。他这个人不太相信别人,重文轻武,把军队国家化,这是他主要的功劳。

唐末,各地的节度使割据,导致后来唐朝分疆裂土。军阀独揽军权、民政权、财政权三项大权于一人,终于尾大不掉,以致国家分裂。宋太祖为了革除这种状况,全国的“路”——相当于现今行政单位“省”——就没有设置地方行政首长。地方权力一条鞭直达朝廷,没有人总其成。这样的好处是不会有军阀割据的情况,坏处就是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单独成事。宋朝的问题是做什么官不做什么事,不做什么官做什么事。譬如,我委派马英九为“台北市市长”,但不叫他上任,给他差使,去知“国防部”的事情;我派汤曜明做“国防部长”,但叫他去“南部分院”。这在宋朝叫差遣,官是官、差就是差遣。

宋太祖为了矫正晚唐以来的弊病,弄得宋代官制混乱,所以范仲淹想改革。另一方面,中国当时的对外贸易已经很发达,中东商人贸易贯通东西,中国颇得利益。但是宋朝的皇帝还只是从国家专卖盐、酒、铜的利润专挖利权,所得有限,主要的收入还是土地税,此外即是国营企业。所以虽然宋代经济很发达,但国家却常常闹穷。唐朝时中国还产马,到宋朝时,北边一块地被辽国拿走了,中国不产马了。兵不强、钱不够、管理又一塌糊涂。范仲淹的改革,是想要解救老百姓的痛苦,但他没做完。直到王安石得到宋神宗大力支持,才能大刀阔斧地改革。

王安石的改革是从经济下手,他当年就有一个经建会,叫做“三司制置条例司”,专门管财政预算收支的3个衙门。三司制置条例司是由宰相亲自掌管,或者是由副宰相兼任,用经济切入改革。改革田亩制度,举办农民贷款,称为“青苗钱”;委托养马,平常让百姓养,等到打仗时再拿出来——这也是读书人的毛病,他不知道马会变老的。

王安石真的想为老百姓做事情,但这些改革引发了政治斗争,北宋斗完了不够,到南宋继续斗。改革者和保守者之间,在整个宋朝不断发生矛盾冲突。最后王安石被贬,做了个闲差。

王安石的改革失败了,譬如农贷,他以为是对农民好的。但官府要看成绩,天天在考核,结果农民就算不要借钱,还是照样被迫贷款。贷出去多表示成绩好,结果非贷不可,还要付利息,反而变成农民的负担;送马给百姓养,官府常常看有没有养好,结果也变成负担;百姓付了钱可以不当兵,结果变成本来就不用当兵的人也要付钱。这些制度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执行欠当,这是官僚制度中求功劳的人执行心切的缘故。

王安石个性很傲,特别别扭,说东他偏说西,说西他偏说东,又自信得过了头,甚至认为天命没有什么可怕的,人言也没有什么可听的,祖宗更没有什么值得效仿的。天命、祖宗、舆论都可以不管。他一打定主意,连菩萨也劝他不动,当时人皆称“拗相公”。

王安石脾气倔,也不容易交朋友,所以满地政敌。连本来是朋友的苏东坡,后来都变成政敌。一直到他下台,苏东坡才又成为他的朋友。这种人做事情就是没有朋友,没有人规劝,后果就是没办法找到真正有用的,肯替国家、替他做事情的部下。他是太强的领袖。领袖太强,手下一定不太强,这是通例,最好是自己很强,但要谦虚一点,承认别人的长处。所以王安石的手下不是笨蛋就是马屁精,再不然就是利用他的人。他身边这3种人都有,当然事情办不好了。

回头说到范仲淹身上。范仲淹想要办一个学校,训练将来改革的干部,王安石没想到这一点,他根本没注意当年范仲淹曾有过这样的想法,这就是王安石自信过分的毛病。王安石是儒家,所以他相信孔子讲的当年尧舜的时代,有一个三代之治圣王的时代,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他要把老百姓带回之前的好日子。他自己是很有学问的,也有使命感。但他的性格使他的改革坏掉了。他失败以后,旧党改了回去,到了哲宗、徽宗时候,他的老部下又把新政改了回来,但是还没改完,北宋就亡了。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