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千年一叹——————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一点感想

千年一叹——————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一点感想

作者: 出版日期:2009.06.08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江南大学报

【出版日期】2009.06.08

【版次】第八版:第223期(总第223期)

【入库时间】20121020

【全文】

王安石变法(1069年至1076年)是指北宋时期,大臣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王安石指出:“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一地。天下之财力日以穷困,而风俗日以衰坏”,意欲“变更天下之弊法”。新法推行,虽然在富国强兵方面收到显著成效,但最终还是夭折了,从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有意的警示和借鉴。

一个朝代没有“变法”会如何?尤其是在该朝代发生了这样那样的社会问题之后。社会亟待“变法”获得新生。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经验?又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呢?

王安石提出了理财、整军和科举、学校制度三方面的改革措施。青苗法和市易法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雏型,免役法堪称“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军事实力有所增加,战场上被动局面开始扭转。限制了高级官员及官僚地主的一些特权和豪强势力的兼并,减轻了农户的赋役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新法部分的改变了“积贫积弱”得局面,巩固了宋王朝的统治。

王安石变法失败,不能完全推到守旧派反对上,他的政策和做法都值得后人反思。历史上的每一次变革,都会触及到部分人的利益,有人反对没有关系,也许会因此提出一些更加合理的建议。变法能否成功的关键,除了体制的合理之外更重要的是领导人个人的“魅力”。神宗和王安石没能很好的处理这个问题,激化了后来的朋党之争。

这就是说,当时的熙宁变法起码应该考虑到“理财”和任贤授能、礼义教化如何协调并进的问题。而宋神宗却一味地强调“当今理财最为急务”,王安石也迎合这一旨意,以致激起朝臣之间的政争以至党争。政策未能对症下药———冗官问题使得财政支出太多。政策也应合乎民意———若其重视农田、水利,这是不会引起朝臣的争论以至党争的,引起争论的是均输法和青苗法。均输法一出,知谏院的范纯仁就奏请罢均输法,批评王安石:“欲求近功,忘其旧学。舍尧舜‘知人’‘安民’之道,讲五伯富国强兵之术。尚法令则称商鞅,言财利则背孟轲……异己者指为不肖,合意者即谓贤能。”

军事方面采用了保甲法、保马法、军器监、将兵法。但也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非针对到宋朝的军事死穴──强干弱枝,重文轻武政策。北宋之后防范武将,重视文人,几代之后,已经养成士大夫阶层,关系盘根错节,要变法就要触动他们的利益,王安石具备了领导者应有之魄力,但是,他却刚愎自用,与神宗议论国事,有所抗辩,声色俱厉,神宗每为之改容听纳。创行变法之初,司马光曾致函叫他不要用心太过,自信太厚,安石覆书抗议,深不以为然,二人本是极要好又互相推重的朋友,从此画地绝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无时无刻我们都不应该忘记此。用人之道宜慎取也。

王安石变法运动所呈现出的多层面意义,能给后世为政者实行改革提供一种有益的借鉴和新的启迪。

一、为政者首先必须确立正确的改革理念;二、为政者要善于把握并营造和利用改革的各种环境;三、为政者要准确识人用人,确保改革有序进行;四、为政者要切实抓住改革落实这一关键。

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的结论是“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我也这么认为。(郝雨鹤)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