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邓广铭的《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邓广铭的《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作者: 出版日期:1999.12.03 点击数:0

【报纸名称】:光明日报

【出版日期】1999.12.03

【版次】第7版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邓广铭 漆侠

邓广铭(1907—1998),字恭三,山东省临邑人。1936年毕业于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后,即任北大文科研究所助教、高级助教,1943至

1946年任重庆复旦大学史地系副教授、教授,1946年任北大历史系副

教授,1950年任教授,1981年任博士生导师,曾任北大历史系中国古

代史教研室主任、系主任、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以及国务院学

位委员会成员、中国史学会主席团成员、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名誉

会长、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邓广铭教授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唐宋辽金史的研究。他

治学严谨,领域宽阔,勇于探索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学术文化

史各方面的重大课题,精于历史人物传记之作,在古籍整理方面,亦

有精深的研究。他提出的治史入门的四把钥匙:职官制度、历史地理、

年代学、目录学,一直受到史学界的重视。他因其在宋史方面超越前

人的成就,成为宋史学界的一代宗师。代表性著作有:《中国史纲要

·宋辽金史纲要》、《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岳飞传》、《辛

弃疾传》、《陈龙川传》、《辛稼轩年谱》、《稼轩词编年笺注》、

《宋史职官志考正》、《宋史刑法志考正》、《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

集》、《邓广铭治史丛稿》等。

《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一书,从创始到最后完成,经过了四

次修订,历时45年,充分显现出作者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该书对王

安石的生年、生地,晚年在江宁府的住所,以及他身后的凄凉、墓葬

等许多情况作了详尽的考订,廓清了王安石研究中的重重迷雾,扫除

了历代诬蔑者加在王安石身上的层层迷雾。该书最为成功之处在于揭

示出王安石的独特风貌,凸现出王安石作为北宋杰出改革家的高大形

象,而最能显现王安石风貌和形象的则莫过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三不足”精神。所谓“三不足”,即指“天变不足畏,祖

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书中指出,这是司马光在一道策问中首先

概括出来的,在此之前王安石也从未以此作为口号,但是,“这三句

话为王安石亲口所说,却是决无可疑的”。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

在变法中确实坚持了“三不足”精神,而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却与

之恰恰相反。书中不仅详尽论述了两派之间的对立及其斗争,重现了

近千年前这场斗争的激烈和复杂性,而且从哲学的高度考察出两派在

思想认识领域中表现为“变”与“不变”的斗争,展现出辩证法与形

而上学、唯物论与唯心论之间斗争的实质。王安石以“新故相除”作

为宇宙万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并对天命论的多方面批判,是他对辩证

法诸范畴的充实,展现了其思想的深邃。书中以一些彰明的史实,纠

正了一些传承已久的偏见和谬见,恢复了王安石所应享有的学术地位。

这是该书对宋代学术思想史研究中的一大贡献。

二、“吞灭西夏、契丹,统一中国的战略设想”。王安石变法的

目的在于富民富国强兵,以改变北宋对辽夏屈节的局面。因此作者将

王安石这一战略设想看作是“王安石志欲恢复汉唐旧境,统一中国”,

这是该书对王安石举措在认识上的进一步深化,王安石所具有的深厚

的爱国主义思想即立足于此。他于熙宁二年参政之后,即建议变更现

有的募兵制,提出有关恢复民兵制度和加强军队作战实力的两种新法:

保甲法和将兵法。北宋的国势因变法政策的实施而蒸蒸日上之时,契

丹遂借端生事,派使划界,宋神宗张皇失措,韩琦、富弼等保守派无

能的面目也充分暴露了出来,从而与王安石在这一问题上行之有效的

措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书中对契丹两次制造衅端时韩琦、富弼等主

张自行解除武装以释契丹统治者之疑的投降主义进行了批驳,并对大

量史料进行考订,以浓厚的爱国主义激情驳斥了投降派“以与为取”

的无耻谰言。

三、“抑制豪强兼并”与“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的主张和实践。

王安石认为,国家的当务之急是理财。他指出,豪强对佃民的兼并是

社会矛盾加剧的症结所在,因此提出了抑制兼并的主张,同时提出了

解决国家财政问题的根本措施在于发展生产:“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王安石执

政后,以其远逾一般士大夫的认识能力,将上述两个主张紧密地结合

起来,并在变法革新中付诸实践。在王安石的主持下,熙宁二年以后

公布实施了一系列新法,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使

熙丰年间的社会生产水平达到了两宋的顶峰。然而,新法的推行却激

怒了保守派,对任何一项新法他们都予以反对。保守派究竟站在什么

立场上,为了维护什么人的利益而反对变法呢?书中列举的范镇、司

马光、毕仲游、苏辙等保守派人物都是站在豪强地主的立场上反对新

法的,因此作者将保守派看作豪强地主代言人的看法是符合客观实际

的。

总之,该书所总结的王安石上述三个方面的主张和实践,不仅反

映了他的独特风貌,突出了他高大的政治家形象,还反映出王安石与

宋神宗的矛盾,变法派与保守派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该书对史料的考订,充分显示了作者驾驭史料的能力。作者善于

从事物的对立面互勘出真实的材料,善于从各派人物的言行推断出各

派人物的思想观点和立场,由此评论他们的是非短长。由于该书是从

史料入手,经过缜密的鉴别、剖析后得出结论,因此是经得住历史的

检验的。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