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读王安石《元日》诗邓全恩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1.23
【版次】三版
【入库时间】20120310
【全文】
春节临近,灯下翻阅《王安石集》,首先想到的是荆公吟咏春节的名篇《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重温古代乡贤的这首千古绝唱,胸中自然洋溢着豪情。
元日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古时又称元旦、元正、正旦,为一年之首。现代人则称为春节,以区分于公历之元旦。仅从民俗学看,《元日》确是一首绝妙之作,燃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换新桃符,诗人选取的这些节日细事,均为民族风情,淳厚质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特别是诗的后两句,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和引用,被作为辞旧迎新的代名词,极具哲理性。
据专家考证,这首诗写于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元日。上年二月,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与陈升之同领制置三司条例司,议行新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但变法并非易事。五月,御史中丞吕诲即捏造十大罪状,弹劾王安石。是年,由于得到神宗皇帝的支持,为排除阻力,先后罢黜吕诲、滕甫、郑獬、王拱辰、钱公辅、范纯仁、苏辙、祖无择等。然而新法的实行,触及的是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就在王安石写《元日》的前后,二月,韩琦上疏,言青苗法之弊,王安石驳之,韩琦再疏申辩。同在此际,司马光接连三封书信致王安石,反对变法。王安石义正辞严,写了一篇著名政论文《答司马谏议书》,据理辩复。论文首先确立一个为“儒者”所公认的是非标准,即“名与实”必须相符,然后针对“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等所谓罪名,逐条驳斥。文章观点鲜明,毫不讳言地承认他们之间的分歧是不可调和的,指出新法遭到所谓“天下怨谤”,来源于士大夫阶层因循守旧、不恤国事、平庸腐败。文章理足气盛,但又委婉有礼,最后表明自己坚定不移推行新法的决心,斩钉截铁地表白:“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明代王相评《元日》,说:“此诗自况其初拜相时,得君行政,除旧布新,而施行己之政令也。”(《七言千家诗注》)斯言极当。王之涣的《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以“春风”比“君恩”;杜牧的《感怀》:“荡荡乾坤大,瞳瞳日月明”,以“瞳瞳日”喻“君王”,王安石何尝不是如此。《元日》诗中的典型意象,典型气氛,都是为了烘托一个中心,即坦述当时风云际会的有利形势,又抒发诗人的抱负和感慨。《元日》是诗人对方兴未艾改革气氛的切身感受,它以诗歌的形式,艺术地体现了《答司马谏议书》的同一思想。
腊月将尽,院内迎新意浓。今日中国的繁荣,受益于改革开放,今后中国的希望,亦在于改革开放。王安石是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改革精神在当代抚州,在新一年的抚州,一定会更加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