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与下马山:郑敏 郑祥云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09.08
【版次】第三版(时事?视觉新闻)
【入库时间】20110110
【全文】
下马山,位于临川区湖南乡境内,距抚州市城区东门外十公里。 下马山,原叫蛤蟆山。山上翠竹成林,松柏密布;山下汝水北去,岸柳成荫。在山与水相连之处,有两块状如戏水蛤蟆的怪石,据传这两块蛤蟆怪石是天公磔蛙坠地时化的石,所以当地百姓就把此山叫作蛤蟆山了。蛤蟆头,是外地人对抚州人的另一种称呼,其实并非贬义,而是与抚州人自古供奉蛤蟆菩萨有关。蛤蟆又叫青蛙,尊崇蛤蟆的目的是企盼年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因为蛤蟆是农作物害虫的天敌,而抚州又盛产农作物。抚州尊崇蛤蟆由来已久,如今正觉寺内将军殿中还供奉着三尊蛤蟆将军呢。 蛤蟆山为何改为下马山呢?这与王安石有关。王安石,北宋宰相,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人。王安石十三岁时曾随父回老家为祖父守墓三年,王安石祖父葬在灵谷山,灵谷山距蛤蟆山大约三四公里路,灵谷山上有个隐真观,北宋年间观里还设有一座书院,王安石三年守墓期间在这书院里读书。书院里的教书先生是个学识渊博、为人正直,但对学生又要求甚严的老秀才。 也许是王安石从小就随父亲走南闯北,经风雨见世面之缘故,他很是顽皮。有一次,王安石竟然偷走了先生惩治学生的戒尺下山逃学。先生发现后,便从隐真观书院一直气喘吁吁地追到蛤蟆山腰,才将顽皮逃学的王安石追上。老先生十分生气,真有恨铁不成钢之意,于是对王安石进行了严厉的教导和训斥,说到激动时,老先生还顺手折下一根荆条,狠狠地抽打了王安石几下,然后怒气冲冲、头也不回地上山到书院去了。 不知怎的,也许是大脑被打开了窍,王安石自被先生用荆条抽打后,简直变了一个人,不但不顽皮,反而对学习刻苦用起功来了。自此之后,他发奋读书,学业猛进,二十二岁时就考中进士,一心一意为大宋朝廷效力,后来官竟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在宰相任内,他革除弊政,推行新法,尽忠尽力辅佐颇有作为的宋神宗皇帝,为减轻人们负担,发展农业生产,巩固北方边陲,改变国家“积弱积贫”的局面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 长期在外为官的王安石,对曾经给予严加管教的书院老先生从没忘记。有一年,他因事路过临川时,还专门到书院和蛤蟆山,可时过境迁,老先生早已过世。当王安石看到蛤蟆山上的荆树时,不禁想起了老先生,回忆往事万分伤感,只见王安石翻身下马跪倒在地,对着一棵较大的荆树,恭恭敬敬地连拜三下。随从见此举感到诧异,王安石解释道:“是先生的严加管教,才有我的今天。虽然先生离我而去了,但我见荆树犹如见先生,我拜荆树就是拜先生严教之恩。”王安石还亲自为荆树锄草、培土、浇水,还捐款请人在山上建一石亭以示纪念。 后人为纪念王安石尊师之举,又在山脚下竖一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从这之后,蛤蟆山就改成下马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