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政仰止-——寻访王安石舒州足迹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04.09
【版次】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 余迅 六潜高速公路的开通拉近省城合肥和潜山县的距离,给我们访古探幽的旅途增添了很多便利。 900多年前,一位千古风云人物在古舒州——潜山这片土地上默默地砥砺历练,他就是王安石。寻访王安石在任之年留下的佳话、史料和遗迹,令人蒙生见贤思齐之心。 北宋仁宗皇佑三年(1051年),王安石调任舒州通判。大旱之年百姓无法耕种,求雨而不可得,身为地方官员的王安石爱民忧国,急盼甘霖。他目睹兼并恶演,民劳财匮,平民百姓困苦不堪的现实,感叹“三年佐荒州,市有弃饿婴”,极力主张抑制兼并。 这一时期,为探究弊政根源,王安石深入民间调查,更看清豪强兼并是造成国弱民穷的主要原因,也更坚定变法决心,确定治国理念。写有《感事》,《发廪》等诗,发出“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尔来佐荒郡,懔懔常惭疚”、“愿书七月篇,一寤上聪明”的呼喊,表现了关切民生疾苦,主张改革弊政的进步理想。王安石早年执政生涯就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 身在舒州,心忧天下。王安石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政治家,他对一代诗圣杜甫推崇备至。王安石在舒州住处潜楼利用政务之余辑录一部杜甫诗集,并写《老杜诗后集序》,同期写成一篇纪念杜甫的铭文《杜甫画像》,表达对杜甫伟大人格的赞颂和仰慕之情,寄托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批判精神。 王安石骨子里有一种高贵精神,他没有别人那种强烈的升官欲望,而是淡泊物欲,愿做富国强民的大事。早年入仕,也并非乐意官场,汲汲富贵,主要是为了养家孝亲。到舒州的第二年春天回江宁扫墓,他感慨“轩冕不足乐,终欲老渔樵”。其后多次写诗咏道:“聊为薄宦容身者,能免高人笑我否。看君别后行藏意,回顾潜楼只自羞。 ”如果不是一个清廉勤政有使命感的官员哪会如此知荣明羞! 安心基层不屑于作秀,务实从政无意邀功请赏,下决心在地方考察时弊,寻求改革之道,谋求济世良方,充实他的治国良策。这些就是古舒州今潜山人感受到的王安石。 被誉为山水之国的舒州灵气滋养了王安石,王安石也终生不能忘怀山水之国的哺育。舒州有皖山,也叫皖公山、天柱山。王安石留下有关舒州和皖山的诗篇至今读来隽永。 “亘天青郁郁,千峰互崷崒。 ”感叹“惜哉危绝山,岁久沉汩没。谁将除茀涂,万里游人出。 ”表达了对天柱山旅游业勃兴的期待。 离舒之后,王安石难忘故地,作《别皖潜二山》、《送裴太傅监仙灵观》等,表达对潜山山水的依恋:“争垒新居惜旧殊,欲辞潜皖更踟蹰。攒峰列岫应讥我,饱食穷年报礼虚”。晚年曾子翌任舒州府掾,他以诗相赠:“皖城终岁静如山,府掾应从到日闲。一水碧萝才缭绕,万峰苍玉刻孱颜。旧游笔墨苔今老,浪走尘沙鬓已斑,揽辔羡君桥北路,春风枝上鸟关关。 ”对故土对友人的真切怀念跃然纸上。王安石对舒州山水的热爱和眷恋还有更多,如“皖城西去百重山,陈迹今埋杳蔼间”、“莫厌皖山穷绝处,不妨云水助风骚”、“山从树外青争出,水向沙边绿半涵”、“他日卜居何处好,溪山还要与君同”等等。 舒州滋养了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给他以灵性,以睿智,以刚勇。古舒州潜山土地上也因为留下王安石亲民为政的一串串足迹而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