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谢景温与政治家王安石

谢景温与政治家王安石

作者: 出版日期:2014.06.20 点击数:1070

【报纸名称】:沧州晚报

【出版日期】2014.06.20

【版次】第31版:人文

【入库时间】20140710

【全文】

波光粼粼白洋淀上,莲叶田田,春风轻拂。乘一叶木船,莫州通判谢景温迎来了一位十分重要的朋友――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在文学上,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在政治上,“王安石变法”,直接影响了北宋王朝的发展走向。

在王安石还没有实行变法之前,他曾多次出使辽国,路过沧州。这期间,谢景温正在莫州任上,得以尽地主之谊。从此,两个同龄之人,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和更深的交往,后来,王安石实施变法,拥护者少,反对者多,而谢景温成为坚定的支持者之一。

1063年四月,宋英宗驾崩,王安石于国丧

期间担任国信使出使辽朝,途中路过莫州。

算起来,王安石与谢景温有三年没见面了。春风浩荡,淀边相逢,他们高谈阔论,纵情豪饮。从早晨喝到了中午,又从中午喝到了晚上。黄金的酒杯装满了别后的情谊,也倾倒着酝酿着变革的设想。都是42岁的人了,都已不再年轻,一个白发苍苍、壮志难酬;一个入仕不久、雄才未展,二人度过了春风沉醉的早晨,又喝过了微波荡漾的晚上。这在王安石《寄谢师直》的诗中有着形象的描述:

湖海三年隔,相逢塞路中。黄金酌卯酒,白发对春风。所愿乖平日,何知即老翁。悠悠越溪水,好在钓鱼筒。

或许,就是在这次欢聚中,谢景温倾听了王安石变革图新的设想,从而成为追随王安石变法的超级“粉丝”。而王安石,也发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而成为数年后破格提拔谢景温的超级“伯乐”。

距离王安石得到重用并着力改革还有五年的时间。还不是荷花盛开的时节,水雾在春风的吹拂下一片朦胧。一切都在梦中,一切都在孕育着。谢景温与王安石的忘年友谊,就在这水天之间升华着。或许,王安石的风向标是

值得追随的?这个小小心思,在谢景温的仕途之梦里开始了萌芽。

五年之后,那个当年还想孤舟独钓的王安石登上了相位,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新政变革,谢景温朦胧的心思变得无比坚定。他旗帜鲜明地站在了王安石一边。加上谢景温的妹妹嫁给了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这层关系,王安石破格提拔他担任了侍御史知杂事一职。

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春,宰相王安石大规模整肃反对派。将影响巨大的反对派苏轼赶出权力中心,是王安石最大的心愿。于是,谢景温状告苏轼运售私盐,企图将苏轼治罪。官方即刻派出几路人马,到苏氏兄弟运灵所经路途上调查。从船夫、兵卒、仪官等人那里搜集资料,事无巨细,结果却一无所获。苏轼气愤不过,请求外调。按照王安石、谢景温的意思,想让苏东坡在一个小县去做判官。结果,皇帝虽然不喜欢苏轼反对变法,但还是手下留情,将苏东坡改任到风景秀丽的杭州去做太守。

谢景温本来就是依靠关系破格提拔,众目睽睽之下,他越是想见风使舵,越是不得人心。这次对苏轼的诬告,让谢景温备受指责。

后来又有一件事,让谢景温的人格再次受到质疑。

李定是变法派中的人,他的母亲去世了,按照当时的规定,要离开官位守丧三年,但李定为了做官,极力隐瞒此事。大臣苏颂等上言李定不持母服,谢景温观察王安石的心思,朝堂之上为李定极力辩护。后来,谢景温难见违众议,又说李定应当为母守孝。如此出尔反尔,不仅让保守派们抓住了把柄,也让以耿介著称的“拗相公”王安石看他不上。但谢景温还继续犯言论轻妄的错误,今天说大臣薛向不好,明天又说官员王韶不行,王安石对此十分失望,但看在谢景温想助力变法的份儿上,改任他为直史馆兼侍读。谢景温这时清醒了许多,不敢上任,于是到邓州做了知州。

任丘给了谢景温结交王安石的一个好机会,谢景温抓住了,但裹携在变革的洪流中,谢景温人性中的缺陷暴露出来,从而注定他不会走得太高太远。(六十三)本文主要参考:《续治通鉴长编》《宋史》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