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白云寺少年王安石读书的地方

白云寺少年王安石读书的地方

作者: 出版日期:2014.05.30 点击数:680

【报纸名称】:三明日报

【出版日期】2014.05.30

【版次】第A2版:视点聚焦

【入库时间】20140620

【全文】

建宁白云寺,少年王安石在此读书。

墙边的古础,见证着岁月苍桑。

古道荒芜,远钟犹闻。

那年,王安石从对面的江西走来。

寺里舂米的水碓连同小溪都退隐林下了。

门柱,古代的字迹依稀可辨。

廊顶原有雕板,刻着字画。

廊顶崩塌,泥土埋没了室内层层石阶。

独特的僧人骨灰廊掩藏在荒林野草之中。

廊顶滚落在墓埕。

刻在石头上的碑文洇灭在岁月里。

龙王殿里的古井仍供僧众取饮。

代代相传:寺边那片林子,有三株古树是王安石种的。

长溪曲折,听取蛙声一片。

千年以来,寺边山坡形成僧人墓葬群。

廊桥横跨龙溪,通往白云寺。

龙溪里的龙头石,在通往白云寺的廊桥附近。

南宗风范,僧人劳作。

禅农并重,这一垄水田曾由僧人耕作。

千年古刹屡遭兵火。这是现代重建。

深山藏古寺。

本报记者詹昌政杨朝楼本报建宁记者站王华耀

向往白云寺,因为王安石在那里读过书。

白云寺由谢氏建造。这支谢氏是东晋名将谢玄的后代,辗转在江西广昌开基,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为避李奇之乱,谢善宰携家众入闽,定居绥西——建宁县里源保彭田社(今客坊乡)。“善宰生八汝,汝匡生九茂”,谢茂迁仕后唐,同光二年(924年)退休时,带了僧人徐文君、张文光、李文通回到家乡。他见这些僧人气质好,语言脱俗,认为对于山里的教化大有好处,便安顿在自家书院里暂住。

谢茂迁看中龙门山大坪林的“虎穴”之地,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在此建寺——这比报国寺早了36年。因寺前山如香炉,树如檀香,常有流岚如烟如云,故名“白云寺”。谢老施主将三个僧人连同书院移入了寺院,为保寺灯长明,又施良田千石、青山十里作为寺产。他的长子于远肇基水尾村,子孙从此管护着白云寺。

从龙溪村弃车步行,穿过廊桥,就已入白云寺地界了。桥下的龙溪哗哗作响,在怪石嶙峋的峡谷间奔流,冲下百米峭崖,形成奇特的马尾瀑、幽深的龙潭;潭之上,竟然突出一块百来平方米的方形石,表面平坦,仿如钓鱼台。至于潭底周围,乱石怪象,更是迷人。这些都属白云寺风景,宋代名相王安石曾作《云山十奇》诗吟颂。

王安石(1021~1086),江西抚州人氏,他的娘舅在水尾谢家。年少时好游学,便投亲寄寓白云寺,读书年余。当我们沿着山间古道走近寺前,水尾老谢说,当年,方丈智空法师慧眼识才,领着王安石在寺的周围手植十株松、柏、红豆杉,以作他年成器见证。他指着寺边的一片古木参天的林子,告诉我们:王安石种的树,有三株还活着。

而白云寺屡毁,屡建。现在的规模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形成的,山门的题额表明:宋熙宁七年(1074年),神宗赐易名“白云崇圣寺”。正是这位皇帝支持王安石变法,然而也是这一年,“圣上”对变法发生动摇,王安石第一次罢相——那么,“崇圣”二字是否有着更深的含意呢?两年后,王安石爱子病逝,心灰意冷,从此退隐金陵。唉,归去来兮!

王安石是翻越武夷山来到白云寺的,走过的古驿道至今犹存。在寺院兼书院的白云寺,在龙门山,在龙溪,这位谢氏小外甥获得了怎样的灵气呢?当他从这山门走出去,二十一岁鲤鱼跃龙门——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然后,一路猛进,为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官,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每当“春风又绿江南岸”,他是否想起龙门山下的白云寺?

山里人记得王安石。为了纪念他,把路拓宽,砌成石铺的“官道”,却不曾想,每逢动乱年代便引来兵匪盗贼,从江西直奔寺院,谢氏和僧人不得不在五里外的溜岭,建一座石卷亭,以便布防护寺。六百多年过去了,听说亭子依然耸立在闽赣交界的隘口,白云悠悠,忽尔弥漫如雾,是在怀念着什么吗?

老谢引导我们观看寺前的四口池塘,原来是依日、月、星辰之形而建,条石砌岸,小径相连。当年,王安石在这“镜池”边洗过笔砚吧?而他凭过的栏,倚过的窗,踱过的廊以及敲过的钟鼓,已不复存在了,甚至连他的《云山十奇》也佚失了。

风过耳,雨如烟,沧桑变幻。为他舂过米的水碓已废圯,址犹在;驿道废了,小车沿着公路停进了寺院。新修的大雄宝殿,一派庄严;新建的龙王殿,收留了古井。斋堂边,大片的菜地,舒青绽绿,豆藤们在较着劲攀爬架子……山坳里,静得只有鸟鸣、溪声。

这座千年古刹,虽属谢氏私产,却也是十方丛林寺院,韦陀的降魔杖拄地,无声地宣布:本寺欢迎行脚僧挂单!北宋极盛时,寺有僧人三百八十!当年,神宗为寺赐易名时,还敕封首位住持高僧徐文君为“定心圆觉湛寂普照禅师”——从此,谢氏将徐、张、李三位开山祖师塑成金身,敬奉至今,这是白云寺又一独特之处。

至于历代圆寂的法师,墓地遍布周围山岗,形成奇特的墓葬群。住持心悟师傅领着我们就近去看了一处,只见:山坡半月形的墓台,挤挤挨挨排列着三块墓碑,从乾隆年间到民国时期。不过,清初时,这里的僧人墓葬多已改为火化,骨灰集中存放在福山的一个石室里。那是离寺较远的一道山坡,走过窄窄的田埂,穿过密密的茶籽林,站在废圯的骨灰廊前,感到震惊:杂草丛生,遮掩了倒地的石雕廊顶;木门无存,残存的条石廊柱支撑着破败的景象;廊顶后方漏雨,溜下的泥土埋没了隔层台阶;廊檐的雕板失落,两侧功德碑少了一块……而在当初,这里是何等肃穆,令人敬畏!

突然想起龙溪村新建的将军庙,那是祭祀谢彦斌吧?他黑面长须,在梁开平年间(907~911年)曾任黄连镇将,南唐招讨使。民国版《重修〈建宁县志〉序》自豪地说:“建宁……地方偏小,然所产人才……立功如陈岩、谢彦斌……诸先生,虽通都大邑,不足与之并。”评价可谓高矣,难怪百姓为他建庙。

那么,白云寺呢?那可是哺育过王安石的地方啊,怎不令人向往!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