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读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读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作者: 出版日期:2014.03.29 点击数:240

【报纸名称】:石狮日报

【出版日期】2014.03.29

【版次】第05:人在旅途·书报缘

【入库时间】20140430

【全文】

高深

王安石在这篇游记中说,有一次他同庐陵的萧君圭、长乐的王回、四弟安国、七弟安上,一起去游褒禅山的石洞,洞特别深,洞内黑暗且寒冷,问这洞究竟有多深,据说以前到这石洞旅游的人,都没有走到尽头,被称为“后洞”深处的情境,终不被世人所知。王安石这次与四位同伴游褒禅山石洞,是举着火把走向洞的深处的,愈往里走愈艰险,所见也愈奇妙。同行者有一人被吓住了,不想再继续深入下去,就说“再不出去,火把要熄灭了。”一人嚷着要出去,其他四个人便犹豫地跟着退了出来,终没有游到尽头。

事后,王安石愈想愈后悔,他叹惜地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鱼虫、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事后感叹:道路坦直,又不太远的地方,游览的人就多;道路险峻,又很遥远的地方,游人就去的很少。可是世间奇妙雄伟瑰丽怪异不同寻常的美景,常在险境、远途和人们很少光顾的地方,所以没有坚定意志的人是不会到达的。

这是王安石通过此次游历写的一篇说理文,他想告诉人们的是:“无限风光在险峰”,不论做事情或治学,都要有一股子不怕艰险的劲头,要有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一个坚韧不拔有顽强毅力的人,将会征服全世界的任何一个“深洞”。否则凡半途而废者,十有八九应该承认,“莫道大道人难得,自是功夫不到头。”

世间凡是有大成就者,几乎百分之百是那些知难而进的人。他们既有正确的目标,又有顽强的意志,也有为到达目标积蓄的实力。所以王安石在谈到“坚定意志”之后,又特别强调:“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这段话的意思是:有了坚定意志,不随着别人知难而止,但若体力不佳,也很难到达目标。当你有了坚强意志,又具备充分的体力,且不跟着弱者不当止而止,这时还需要有火把等物质条件,才可能进入幽深昏暗的洞中而继续深入下去,否则也很难到达。然而有能力到达而没到达,不仅会被别人耻笑,自己也会悔恨不已。如果尽了全力仍不能到达,自己则不会后悔,别人也不会耻笑。这就是我游褒禅山石洞半途而废的心得体会。

王安石在这篇游记中强调,一个人若想做成一件像探测深洞这类的大事险事,必须具备:目标明确、坚强意志、身体实力及物资准备等多项条件,否则缺一不可。王安石既是一个倡导人要有坚强意志的精神斗士,又不赞成意志决定一切。他首先强调人的精气神,人而无气,不知其可也。但他又是一个“有条件论者”,不认为有了坚强意志就有了一切,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都是成事的必备条件。由于客观复杂多变,人们不可能很快地完全地认识事物真相,所以王安石最后又说,即使你目标明确、意志坚强、有体力有物资条件,也可能由于种种复杂多变的客观环境,仍暂时到达不了目标,但由于尽了全力,自己不会后悔,别人也不会耻笑。

通读这篇美文,深深感到:王安石是位很了不起的辩证唯物论的政治家和散文大家。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