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流胜开源 莫学王安石
【作者】 张欣之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12.05
【版次】第A19版:好声音
【入库时间】20131230
【全文】
张欣之 文
在听《财经郎眼》节目时,郎咸平老师曾经清晰地指出了王安石改革中的一处失误,即王安石改革都在围绕着行政增收开展,没有减少行政支出的措施。客观讲就王安石生活的年代而言,这已经很了不起,毕竟王安石没有简单、粗暴地通过增加徭役、赋税而增加政府收入,而是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指导思想,从理财入手,颁布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募役法》等等一系列措施,虽然最终失败,但一些具体措施还是得以保留。
而郎咸平老师对王安石变法的精准点评对当今的行政改革有着更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各级政府目前行政收入之庞大已经是众所周知的秘密,但由于职权扩张、机构膨胀、开支随意地与时俱进,各级政府依然在每年绞尽脑汁地创收。据说有些地方政府酝酿的“一房三吃”的各种税费计划就是很好的例证。
但是目前行政系统真正的问题绝非是开源,而是节流,即如何缩减行政系统内开支才是最重要的工作。只有开支收缩,才存在减免各种税费的希望;只有税费减免,大中小各型企业才能松绑,企业有了足够的竞争力,员工的工资才能增加,藏富于民的希望才可能实现,这正是行政系统开支节流的意义所在。相反如果改革还是延续财政开源的思路,表面看引入各种经营思维,政府可以通过垄断专卖,审批收费,提成抽水等等方式增加收入,而且相比赤裸裸增税也要含蓄,但最终各种商家、企业一定还是要把这些额外隐性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老百姓身上,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和企业竞争力也都会深受影响。
如此道理难道当年王安石不懂吗?也未必,但王安石更懂得行政节流等于向既得利益集团直接动刀,试想王安石开源式的改革已经触犯了所有既得利益集团,那节流肯定是失败得更早、更惨。但今天的改革则显然不同,首先是社会管理层不同于当年的统治阶级与群众有着不可调和的阶级对立。而且更为重要是,今天的管理高层已经带头开始了某些方面的行政支出节流。再回顾十八大后,中共中央马上提出了八项规定,其中确有反对官僚主义的成分,但更多的措施都是在限制行政开支。去年春节前无数餐馆、花场的惨淡经营都说明了此点。但当前的问题是,既然各种浪费开支已经收敛,那各级政府的每年预算应相应减少才对,但这真会出现吗?如果第一步削减浪费开支都遥遥无期,那希望一些政府部门提升管理效率而节流的希望又在哪里呢?
财政继续开源式的改革不管其设计何其绝妙,其最终成本还是会由企业和百姓承担。所以当今的地方政府实际又在面对着一个新的契机,当年招商引资的各种政策支持本质都是一种让利、减税的行为,所以今天服务企业最好方式还是莫过于减税“养鱼”,而且政府也不存在什么阵痛问题,能够真正杜绝浪费,精兵简政地提升一下效率,节流问题都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