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安石的诗所想到的
【作者】 潘炳环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10.29
【版次】第07版:南珠
【入库时间】20131211
【全文】
每当年头岁尾,欲暖还寒,除旧布新的时候,如有一点诗意、诗兴或诗情,我不禁想起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影响之大,流传之广,古往今来,在同类内容的诗歌中,恐怕是首屈一指的。因为它通俗质朴,所表达出来的节日气氛,其兴高采烈,欢乐热闹,洋溢在字里行间,是力透纸背的。你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你也置身其中,那爆竹的噼啪响声,那屠苏的沁人芳香,那日光的眩目亮度,那春风的无比温馨,给你以听觉、视觉、嗅觉和触觉的全面感受,你就觉得有一种新年伊始万象更新的全新感觉。
无独有偶。王安石还有一首应景诗,那就是他著名的《泊船瓜洲》诗。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千古名句中的“绿”字,成了历代诗人作家字斟句酌、不惮修改的范例和样板。这首先使我想到,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政治家和改革家的王安石,他并不是以他的政治业绩彰显于世的,而是以其诗文而留存于人们的记忆中的。这说明王安石是一个成功的文学家,绝不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至于他那毁誉参半的变法,是非纷纭的改革,褒贬不一的说法,随着岁月的变迁,已经淡出视野,几乎无人问津了。政治的生命力往往比不上文学的生命力如此的强大和久远。你如果创作出属于大家共同感觉的令人们心存敬畏的作品,让读者在他的想象空间里构成一个完美的文学世界,你的作品,定能超越时空,跨过经纬,成为家传户诵的好作品,这应该成为我们共同追求的文学的理想境界。
王安石的诗,又使我想到近年来越来越多越大的文学奖。文学,是一种超越庸俗功利目的的精神现象。它就是形诸文字的泪和笑,怒和骂。它是作家面对世界的难以自己的言说,只有通过这种言说,才能把自己的经验、思想、感情和精神表达出来,才能克服内心的痛苦和焦虑,才能恢复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充盈着生命的活力。因此,就其本质而言,文学是一种自赋价值而非他赋价值的精神活动。也就是说,好作品是作家自己写出来的,它的价值从根本上说,是决定于作家写得如何,而不是决定于评论家如何评价它,或者,是否获得什么大奖。如果一个作家不把全部心思和精力放在写作上,而放在“跑奖”上,即使他获了奖,也是徒有虚名而已,是很难给他带来持久的光荣的。我看,王安石的诗没有获过什么大奖,连《红楼梦》也是什么奖也未曾得过,但丝毫不影响它们光照千秋,传之万代。这正如孙犁先生所说,“自古文学无奖,而历代有传世之作,有不朽的作家群体。中国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作家如林,也没有办过文学奖。因为,稍微有识之士,都会明白,文学非奖即金钱所能诱导而出;相反,常常产生于贫苦困厄之中。”“任何评奖,都有它的政治或人事上的目的,有目的即有偏差,有偶然,有机会,所以,任何奖都难得那么公平、准确,名副其实。”先生之言,洵为诚论。即使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诺贝尔文学奖也是一种西方的文学奖,对于东方文学,它也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公平与公正。
王安石的诗,还使我想到文化的影响力。一般认为,文化的影响力与“文化大国”相关。但传统概念和当今定义大不一样。按传统观念,所谓文化大国,一定是有丰富文化历史的国家,是有着数千年文物古迹的国度,像中国和法国。但按照当今的定义,文化大国更在于其文化的影响力,中国的千年文化古迹和法国卢浮宫里的艺术珍品,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力则越来越小,因此,有人说,中国和法国可以被称为有丰富悠久的文化传统的国家,却不能再被称为“文化大国”。
这种看法能否成立,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商榷。文化是一种积淀。从大概念说,是生活方式,从小概念说,是精神素质,是一种文明和心理结构,是一个族群的集体智慧和性格。就美国来说,它没有千年的古迹和引以为自豪的文物,它的历史较短,但按文化影响的定义,它却是一个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大国,好莱坞电影就是它一个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不仅对美国人,而且对全世界都有难以估量的影响。就以我们周边的国家日本和韩国来说,通过它们的电视文化,我们迅速了解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了解了他们的为人处世和饮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文化会起到超越政治和经济的作用,这是它一种很重要的价值。因此,要想极大的提升文化的影响力,我们必须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快开拓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这就要求我们加快转变文化观念和体制改革,大力做好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自主品牌,像王安石的《元日》诗那样,经久不衰,成为经典。这就要求我们,多研究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品牌,少搞或不搞那些评比第几的阻碍文化发展的劳民伤财的获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