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古典瞬間?王安石的「三鹿」

古典瞬間?王安石的「三鹿」

作者: 出版日期:2008.11.08 点击数:0

【报纸名称】:香港文汇报

【出版日期】2008.11.08

【版次】第09版(副刊)

【入库时间】20110501

【全文】

龔敏迪

近千年以來,對於王安石變法的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對王安石本人的評價也一直有爭議。當時保守派的代表司馬光說過「人言安石奸佞,則毀之太過,但不曉事又執拗耳。」張安道則用孔子殺少正卯的理由「言偽而辨,行僻而堅」來說王安石「必亂天下」。王安石寫過一部《字說》,張文潛和張安道談到王安石「不曉事」的時候,張安道說:你只要去看《字說》就明白了。張文潛反駁道:《字說》也不過二三分不合人意。張安道:「若然,則足下亦有七八分不曉事矣。」《字說》中確有穿鑿附會之處,蘇東坡就跟他開玩笑地指出過:「鳩字以『九』從鳥,亦有證據。《詩》曰:『鸕鳩在桑,其子七兮』;和爹和娘,恰是九個。」還說:「三鹿為麤,麤不及牛。三牛為奔,奔不及鹿。謂宜三牛為麤,三鹿為奔。」即便如此,《宋史.王安石傳》說此書:「一時學者無敢不傳習,主司純用以取士,士英得自各一說,先儒傳注一切廢而不用。」而隨著以後變法的失敗,用行政的力量推行的此書最終被社會所捐棄,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也正如唐人《雲仙雜誌》所引:「袁利見為性頑獷,方棠謂袁生已封『三鹿郡公』」,王安石的「不曉事」,以及變法的失敗,其實就體現在一個粗疏的「麤」字上。

王安石想改變宋朝日益走向積貧積弱的態勢,要通過變法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而且在對文化的審視上,他也已經在某種程度上看到了儒家學聖人而使聖人不可及,從堯舜傳到禹、湯、文、武、周公,到孔子,孔子以後,「聖人」就斷了種的現實,以及「以人為師」,而不是「以理為師」禁錮了思想,從而成了造成了社會停滯不前的實質。振聾發聵地提出了「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理論。在變法的具體方法上,很多也已經在他任鄞縣知事和以後的實踐中得到過檢驗的。

然而任何事業有了好的指導思想以後,最重要的還是執行政策的人才。而王安石的用人政策是:「方法行之初,舊時人不肯向前,因用一切有才力者,候法行已成,即逐之,卻用老成者守之。」結果弄得「所遣新法使者,多刻薄小人,急於功利,遂至決河為田,壞人墳墓室廬膏腴之地,不可勝紀。青苗雖取二分之利,民請納之費,至十之七八。又公吏冒民,新舊相因,其弊益繁。保甲保馬尤有害,天下騷然不得休息。」這些人都給變法注入了致命的「有害物質」使變法走了樣,加之戰線一下子拉得太長,一鋪開就難以收拾了,結果和王韶、劉彝等人相繼對「四夷」的用兵一樣,只弄得一個一敗塗地的下場。

王安石剛參政就粗暴地「視廟堂如無人」,還「一旦行新法,怒目諸公,曰:『此輩坐不讀書!』」三鹿成一「麤」字,也就是「粗」的異體字。王安石變法的失敗很大程度上就失之於粗,只以為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就萬事大吉了,而不知道皇帝也是搖擺不定,靠不住的。他也不去作深入細緻的思想工作,讓蘇軾那樣起初不理解而反對變法的人接受變法的理念,以便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對執行政策的人也不甚要求尋求共識,只要求他們聽話,結果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使內部發生了分裂。而變法牽涉到社會利益的再分配,如何面對必然遭到那麼多利益相關人的反對和阻撓,他也沒有細膩而有效的對策。儘管如此,這種表現了非凡勇氣的粗,以及失敗的遺憾,並沒有因此而被掩蓋了它非常積極的歷史意義。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